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课堂建设的核心是“从有效到高效”。高效的实现需要师生双方的有机协调与合理互动,使教师指导的高效与学生学习的高效达到最佳状态。只有如此,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一、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一)备课求“实”,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
教师备课前吃透教材,做好课堂教学预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因此,必须明确编者意图,明确每节课所学内容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作用,从宏观上把握教材;还要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做到心中有数;更要对每节课的切入点、着力点、练习点进行合理谋划,在微观上做好设计。
备课中更多地考虑到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备课的目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叶圣陶先生讲:“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是让学生在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价值观向理想状态变化的例子。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们需要科学重组教学内容,大胆取舍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
课堂教学有效的预设能促进课堂上的有效生成。有位老师在教学《长城》时,做了这样一个预设:出示课件,让学生在图上找一找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等,并在图上注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各部分的作用。充分了解长城的特点,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进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促进学生情感思维的形成,这就是有效的预设。
过去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的收获,现在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必须做到有效乃至高效的预设。
(二)课堂求“活”,形式与方法把握得当。
1.灵活的教学方法。教育教学中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适合的方法。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状况、学科的特点等灵活选择最适合的教法,并做到一法为主,多法配合。
2.科学的学法指导。“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人以渔,惠其一世”。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如同父母扶着孩子学步,为的是自能走路。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教学的核心所在。
3.活跃的教学状态。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其转化为能力,就是高效课、成功课。小组合作学习已被广泛地引入课堂,并成了新课程教学的标志。但要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务实高效,还必须有度。如:有位老师在上《种一片太阳花》一课时提问:“太阳花是什么样子的?人们为什么喜欢种太阳花?”分小组讨论。教室热闹起来,教师却无所事事。有的小组讨论漫无目的,缺乏有效引导;有的小组只是优等生发言,其余当听众;有的小组只是象征性地说上几句。整个课堂看似活跃,其实是散乱的活跃、无效的活跃。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时,要参与其中,细心观察,适时点拨,指导释疑,不能袖手旁观。我国教育名家柏成刚先生对当前课堂教学做了精辟的分析,“穿新鞋走老路或穿新鞋走错路”,无限加课、滥做习题、机械灌输,致使学生难以健康发展;教师的不作为,主导作用没有体现,学生乱作为使主体作用被异化。毋庸置疑,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打破了过去师生交流的二维模式,构建了一个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三维模式,但千篇一律采用一种形式就不够妥当了。其实,讨论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而且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思考基础上,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方式的优点,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意义
(一)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充满活力。
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高效课堂采用新理念,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谈感想、谈收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在交流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处于主动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关注的是学生的一切。高效课堂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新理念让学生在“听中学”、“做中学”、“想中学”、“议中学”、“演中学”,就突出了学生这个主体。“做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与操作能力;“想中学”增强了学生的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议中学”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合作能力,“演中学”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在反复的技能训练中,随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随之增强,给成功注入了动力,从而为自我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构建高效课堂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除了具有准确地把握教材的能力、灵活的课堂管理能力之外,尤其要具备以下能力。
(一)高超的课堂导学能力。
高效课堂中的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些什么,等等。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发展,教师一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导”得恰到好处,要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水平;二要熟知每一個学生,准确掌握差异与优势,使指导有的放矢;三要处理好个别指导、小组指导、集体指导等各种关系,如指导的必要性、针对性与时间分配;三要解决好由谁“导”的问题。
(二)机智的课堂环节把控能力。
环节的设计能力要求教师不能完全按固定的程序进行,因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具有不可预见性,那么教学环节的控制与调节要富有弹性,以便根据学生的表现灵活调整,这有赖于教师的随堂机智。
高效课堂让老师少讲,学生多学、多说。柏成刚老师将课堂变成“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的课堂教学理念让人感叹。让学生的规范变成习惯,需要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做,需要老师坚持点评,作合适的评价。
让学生发生质的飞跃这一过程需要长期培训。请记住柏成刚老师的话:实现高效课堂,领导的态度是成功的保证,教师的实践是成功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课堂变成真正人文的、灵动的、现实的、焕发生命活力的舞台。
一、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一)备课求“实”,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
教师备课前吃透教材,做好课堂教学预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因此,必须明确编者意图,明确每节课所学内容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作用,从宏观上把握教材;还要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做到心中有数;更要对每节课的切入点、着力点、练习点进行合理谋划,在微观上做好设计。
备课中更多地考虑到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备课的目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叶圣陶先生讲:“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是让学生在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价值观向理想状态变化的例子。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们需要科学重组教学内容,大胆取舍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
课堂教学有效的预设能促进课堂上的有效生成。有位老师在教学《长城》时,做了这样一个预设:出示课件,让学生在图上找一找城墙外沿、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等,并在图上注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各部分的作用。充分了解长城的特点,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力量,进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促进学生情感思维的形成,这就是有效的预设。
过去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的收获,现在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必须做到有效乃至高效的预设。
(二)课堂求“活”,形式与方法把握得当。
1.灵活的教学方法。教育教学中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适合的方法。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状况、学科的特点等灵活选择最适合的教法,并做到一法为主,多法配合。
2.科学的学法指导。“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人以渔,惠其一世”。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如同父母扶着孩子学步,为的是自能走路。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教学的核心所在。
3.活跃的教学状态。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其转化为能力,就是高效课、成功课。小组合作学习已被广泛地引入课堂,并成了新课程教学的标志。但要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务实高效,还必须有度。如:有位老师在上《种一片太阳花》一课时提问:“太阳花是什么样子的?人们为什么喜欢种太阳花?”分小组讨论。教室热闹起来,教师却无所事事。有的小组讨论漫无目的,缺乏有效引导;有的小组只是优等生发言,其余当听众;有的小组只是象征性地说上几句。整个课堂看似活跃,其实是散乱的活跃、无效的活跃。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时,要参与其中,细心观察,适时点拨,指导释疑,不能袖手旁观。我国教育名家柏成刚先生对当前课堂教学做了精辟的分析,“穿新鞋走老路或穿新鞋走错路”,无限加课、滥做习题、机械灌输,致使学生难以健康发展;教师的不作为,主导作用没有体现,学生乱作为使主体作用被异化。毋庸置疑,小组合作教学方式打破了过去师生交流的二维模式,构建了一个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三维模式,但千篇一律采用一种形式就不够妥当了。其实,讨论问题必须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而且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思考基础上,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方式的优点,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意义
(一)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充满活力。
传统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高效课堂采用新理念,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谈感想、谈收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在交流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处于主动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每一位学生,关注的是学生的一切。高效课堂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新理念让学生在“听中学”、“做中学”、“想中学”、“议中学”、“演中学”,就突出了学生这个主体。“做中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与操作能力;“想中学”增强了学生的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议中学”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合作能力,“演中学”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在反复的技能训练中,随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随之增强,给成功注入了动力,从而为自我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构建高效课堂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除了具有准确地把握教材的能力、灵活的课堂管理能力之外,尤其要具备以下能力。
(一)高超的课堂导学能力。
高效课堂中的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些什么,等等。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发展,教师一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导”得恰到好处,要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水平;二要熟知每一個学生,准确掌握差异与优势,使指导有的放矢;三要处理好个别指导、小组指导、集体指导等各种关系,如指导的必要性、针对性与时间分配;三要解决好由谁“导”的问题。
(二)机智的课堂环节把控能力。
环节的设计能力要求教师不能完全按固定的程序进行,因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具有不可预见性,那么教学环节的控制与调节要富有弹性,以便根据学生的表现灵活调整,这有赖于教师的随堂机智。
高效课堂让老师少讲,学生多学、多说。柏成刚老师将课堂变成“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的课堂教学理念让人感叹。让学生的规范变成习惯,需要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做,需要老师坚持点评,作合适的评价。
让学生发生质的飞跃这一过程需要长期培训。请记住柏成刚老师的话:实现高效课堂,领导的态度是成功的保证,教师的实践是成功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课堂变成真正人文的、灵动的、现实的、焕发生命活力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