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悬崖之上》看张艺谋电影的多维创新

来源 :艺术百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udwing52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谍战片在中国电影产业格局中始终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前有言情、励志、动画以及众多小品网剧抢占舆论热点和年轻市场,后有战争、科幻等旗帜鲜明的“硬核电影”运用高技术力的视觉冲击带给观众极度沉浸感.谍战片对悬疑设置、演员表现和镜头使用等方面要求较高,平庸之作难以出彩.而2021年张艺谋导演的作品《悬崖之上》则杀出五一档重围.作为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的张艺谋从影三十余年来素以场面调度、色彩运用和极具个性的风格化叙事为观众所熟知.《悬崖之上》是他导演生涯拍摄的首部谍战片,该片对张艺谋往昔电影中的诸多维度进行了调整与改良,为中国谍战片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角度.文章从内容与主题、导演风格、演员选择与片中表现、叙事结构和预想嵌入等维度对张艺谋在这部电影中作出的创新进行分析,解读《悬崖之上》在五一上映期间亮眼表现背后中国谍战片的发展机遇.
其他文献
随着文旅融合趋势的不断加强,推动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成为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有力抓手.在政策驱动与市场拉动的双重作用机制下,我国先后涌现出一批“业态鲜明、主营业务突出、链条完整、效益显著”的特色园区,总体上呈现出“规模实力显著提升、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特色园区错位集聚、载体活动丰富多样”的发展态势.面对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园区间与企业间关联互动不足、文化旅游融合程度普遍偏低等问题,需要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园区空间布局;推动产业载体梯度
现代文化经济学研究起源于供给中的成本问题,但是至今尚未建立能很好解释艺术家创作动机以及文化艺术企业生产供给的理论体系.文化艺术生产过程伴随“两个市场”,文化艺术供给由艺术家和文化艺术企业共同实现,其中版权起到十分重要的纽带作用.文化艺术领域的明星效应和垄断性以及由此产生的高风险性,都源自于高沉淀成本和低边际成本的特征.在劳动供给时,艺术家面临二次决策,即是否进行艺术创作的抉择和创作怎样作品的抉择,出于对风险的规避,那些财产禀赋丰富的艺术家,更有可能创作出高文化艺术灵感度的作品.文化艺术企业则通过跨行业、跨
截至2021年,艺术学成为门类学科、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在过去的十年里,艺术学学科平台的建设、学术成果的落实和学术人才的培养都获得了较大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已然成为世界上被互联网改造得最彻底的国家之一,万物互联与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然开启,快速的工业化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概念正在挑战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态体系,作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领域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艺术产业的发展与互联网的融合正日益受到专业领域乃至全社会的重视,艺术品的创作、传
文章从浪漫主义审美观的视角切入标题音乐领域,对标题音乐产生以来引发的质疑和讨论做深入梳理,重点分析早期标题音乐与李斯特交响诗之间的共同追求与巨大差异.进而指出,标题音乐创作尽管经历了种种困境,但交响诗这一体裁完成了浪漫主义音乐“诗乐合一”的审美使命,使器乐音乐获得了独立自足的艺术品格.
与通常的主题剧不同,《山海情》借助于微观化、真实化、细节化,在当代重大现实题材空间之中,彰显了楚楚动人的日常美学力量,冲上了主流电视剧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该剧对民族性情深入理解、用心挖掘,直面现实艰辛和多重矛盾,围绕扶贫搬迁的现实难题,设置主要冲突线,生动描述了以马德福为代表的西海固人对新生活的梦想和追求.通过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焦灼及消解,完成重要的蕴涵勾勒与传达——基于人物秉性的深刻认识,揭示主人公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及其在大变革中的成长.由此,《山海情》的日常美学获得了一种超越性的艺术力量.
擅于用电影观察个体命运进而对社会作出严肃思考的黄建新,近年来积极参与革命题材的电影作品创作,继《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以后,他今年又导演了《1921》.《1921》既注重叙事建构又着力于主题传达,它以纪录片开篇营造故事的真实感,用类型片组织结构展开故事叙述,借助散文化手法充实革命内涵,用诗化手法彰显革命主题.较之同类题材的电影作品,该片叙事逻辑严密,故事内容丰富,革命主题深刻,是一部实现了黄建新拍“好看”电影心愿的主流电影.
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同源共生,一同滋养着中国公共艺术教育.具有“美善合一”属性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美学的根与源.儒家文化强调中和,追寻人格美;道家文化强调自然,追求自由美;释家文化强调心悟,追求超脱美.中华美学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生态美学观、审美意象观、审美接受观、审美感通观、艺术创造观和艺术人生观等几个层面.其是中国艺术教育的灵魂;为中国当代艺术教育确立价值导向;要转化并落实为中华美育精神.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美学精神滋养公共艺术教育的意义在于:使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路径具体
新世纪以来“水浒戏”方兴未艾,其创作及改编不仅承继了既往的主题形象以及艺术形态,而且大有“开拓”意义,并呈现出三种新面向:一是剧作家借历史之壳超然于历史之外,极力挖掘水浒人物的内在秉性、精神世界与病态人格,透过人的欲望及其身体叙事表现出深度的人文关怀;二是在商业气氛的催生下,梁山英雄在被“降格”、荒诞化的同时,又实现了“本色”重置,忠与义等传统文化命题再次进入观众的审美期待;三是“水浒戏”的空间叙事或叙事空间得到极大拓展,视听策略的运用使得舞台艺术的表现力与创造力骤然提升.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在叙事策略上做出了较多创新.一是“以人带史”,全景式地展现了渐行渐远的特定时代的风貌;二是通过艺术再塑,以单元化的情节冲突凸显人物性格特征,并表达创作者对于历史的认知;三是穿插了女儿的叙事视角,使镜头很自然地进入到焦裕禄的个人生活和家庭.影片的叙事策略大体可以概括为“拉远”和“走近”的叙事平衡,这对今天中国主旋律影视剧的创作有着诸多启示.
戏曲现代戏是中国历史演进和戏曲艺术发展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其与传统戏一脉相承,又有着突破传统戏的基本诉求,强调现代人的意识彰显和审美表达,强调民主、科学、启蒙、人的发现等现代思想的传递.戏曲性是现代戏最根本的美学追求,是其接通传统戏曲的本真性特征,突出体现为程式化原则的坚持和身段、动作、音乐、服装等创造性程式的审美表达;现代性是现代戏另一重要的本体性美学追求,是现代戏发抒人情的时代表征,主要通过题材、艺术手法及其社会功用加以呈现.戏曲性与现代性共同构成了现代戏美学追求的一体两面.现代程式提炼的不易、功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