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血管腔内可溶性支撑吻合的临床应用
【机 构】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都医院骨科,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都医院骨科,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都医院骨科,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都医院骨科,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都医院骨科,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矫形外科
【出 处】
: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发表日期】
:
1991年14期
其他文献
(1)针孔处内皮细胞损伤是正常吻合口主要产生血小板吸附聚集的部位。(2)内皮细胞损伤后修复的过程分三个阶段。血小板吸附充埋期,在术后1小时内最明显、也是临床中吻合口最易形成血栓的时期。纤维素覆盖期,在术后2小时开始明显,24小时达高峰,纤维素的形成为内细胞的生长形成支架。此期尚有形成血栓的机会。内皮细胞生长期,术后48小时在吻合针孔处即可见内皮细胞生长,术后72小时47%针孔已有内皮细胞生长,因而
自1981年8月以来我科采用吻合血管的前臂皮瓣移植行软腭缺损再造23例,全部成功,术后外形、语音及吞咽功能效果恢复满意。本文介绍了软腭缺损再造的适应证,两种手术方法与手术过程。讨论了软腭成形设计要点,注意事项,及总结了经验体会。
在14侧成人小腿标本上,观察了腓浅血管的起始部位、行程及其皮支的分布情况,测量了腓浅血管及其主要皮支的外径。结果表明:具有形成以腓浅血管为蒂的小腿前外侧岛状皮瓣的解剖学条件。并于1988年1月成功地应用于临床。本文详细介绍了该皮瓣的切取方法、临床应用要点及优点。
本文报道大鼠左、右侧8mm坐骨神经缺损分别用骨骼肌桥和自体神经移植修复,术后2、4、6月,电生理学和形态学等指标证实(1)骨骼肌桥接效果不及自体神经移植;(2)肌桥中再生神经纤维也如自体神经移植体中的一样,随时间推移,能逐渐成熟,但到6个月时,其成熟程度仍不及神经移植者。
作者对神经移位术后,是否有些新生轴突从远端旁路神经分支散失而影响功能恢复进行了实验研究。34只大鼠在锁骨下将近端的腋神经和胸背神经与远端的桡神经缝合,观察肱三头肌外侧头的功能恢复结果显示:神经移位术后,再生的轴突确有相当一部分通过远端旁路神经分支迷走失散进入肢体的远端;若将从旁路迷走到远端的神经分支同时植入主要肌肉后,功能恢复较不植入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