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每月一事”项目打造区域公民教育特色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luck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海门市启动区域推进公民教育的行动。区域公民教育行动试图把学校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阵地,着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行为习惯,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实施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以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新教育实验“每月一事”项目为突破口,分年段贯穿公民教育的主题,探索区域推进公民教育的新路。
  近五年的实践中,我们建构了一个以培养公民行为习惯为主的公民教育行动课程,确定了以下12个“每月一事”项目的主题:1月,节约的主题;2月,规则的主题;3月,公益的主题;4月,自然的主题;5月,劳动的主题;6月,艺术的主题;7月,健身的主题;8月,交往的主题;9月,求知的主题;10月,感恩的主题;11月,自信的主题;12月,自省的主题。全市所有学校围绕这12个主题,在共同行动中结合各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创新实践,形成了区域推进公民教育行动特色。
  
  一、晨诵午读行动,
  积淀公民人文素养
  
  阅读是儿童思想、精神启蒙的过程,是他们的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整体人格生长生成的过程。“新教育实验”发起人、著名学者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于是,开启我们“每月一事”项目的不是简单的告诉与灌输,而是主题阅读。所以,早晨踏进校园,总能听到孩子们正在习诵韵味十足的童谣,或是流传千古的诗词,或是意蕴优美的诗句,这时,就会感觉到诗歌与孩子的交融相汇,沉浸其中,玩味其间,感受到孩子的灵魂、精神因诗歌而获得充分的舒展。
  每天的午读时间,自上而下形成了这样一条铁律:不许任何人、任何事占用,可见的只能是师生共读的场景。我们精选出适合不同年段孩子诵读的诗歌美文、小说小品、寓言童话、科幻故事等,让学生通过先期的晨诵午读,掌握相关主题的背景资料,对要养成的习惯或受到美的熏陶,或晓之其理,或动之以情。比如儿童行为教育畅销童书《贝贝熊系列丛书》成了低年级老师的最爱,因为无论每月一事的哪个主题,都可以找到相适应的故事读给孩子们听。中高年级的孩子则借助《好书伴我成长》阅读手册,在阅读中感悟着正义与邪恶、美丽与丑陋、合作与竞争、爱心与责任、诚实与谦虚、自由与民主、尊重与宽容、乐观与豁达、勇敢与机智、虔诚与感恩……它们逐漸编织出一张美丽的人文素养之网,呵护着孩子的童真,启迪着孩子的公民情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人走进学校并不意味着接受教育,只有当他面对一本书沉醉不已的时候,教育才刚刚开始。”为此,我们不断完善“每月一事”的晨诵午读课程,为每个主题精选了特别丰富的阅读内容,同时,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的爱国主题,玉树地震、甘肃旱灾之后的生命主题,融入低碳生活的生态主题,百年一遇的世博主题等都被整合进十二个主题中。引领广大儿童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就是通过阅读把最美好的世界献给儿童,为公民的成长积淀最丰润的人文素养。
  
  二、综合实践行动,
  体验公民主体参与
  
  公民的美德是习惯的结果,习惯又是规训的结果。知行结合是公民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环节,实践体验是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独特享受。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选择学生能做的一件件具体的小事,比如,培养学生节约的习惯,就从节约一粒米、节约一张纸、节约一元钱、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等做起,让学生在“做”中慢慢养成节俭的意识。
  8月,孩子们离开了校园,投身到公民社会中去。可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忽略别人的感受,缺乏耐挫心理素质,更谈不上现代公民必备的交往艺术。为此,我们在主题诵读的基础上,分年段设计了不同的综合实践活动。低年级的实践主题定位为“我是小主人”,邀请同学或是亲友的孩子到自己家里做客,学会招待小朋友;也可以进行“我是小客人”的活动,学会做客的基本礼仪。中年级的实践主题定位为“我是小天使”, 立足爱家、爱生活,让学生学会主动对父母和家人说“早上好”、“晚安”,主动帮助爸爸妈妈做些家务,或者跟着他们到社区做义工,寻找更多成长的意义。高年级的实践主题则是“我是小记者”,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走入社区,通过采访、调研等活动,了解社会,体验交往在生活中的意义。酷热的8月,孩子们从“让我们笑着和别人打招呼”做起,在丰富、多元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了自己,架起了与朋友、家人、师长心灵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增加了公民的主体参与意识。
  
  三、主题展示行动,
  强化公民社会责任
  
  好习惯的持续规训会在学生中呈现喜人的变化,此时,学校、年级组、班级就会采取不同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可以是主题展览会,可以是成果分享会,也可以是体验交流会,让不同的孩子都能在成长中展示,在展示中成长。
  比如我们选择“不闯红灯”作为2月份“每月一事”的切入口,指向的是公民的“规则”意识和行为。通过设计综合主题实践活动,让师生知道,除了交通,在公民社会中,有很多普通认同的行为准则,“对这些行为准则的自觉遵守,既是自身公民修养的表现,也是对他人给予尊重的公民情怀”。为了强化“规则”的意义和教育效果,主题展示阶段有了以下行动:1.各年级针对自己年级的规则训练重点,评选“守规则好少年”;2.利用学校电视台、校刊校报、宣传橱窗等,宣传“守规则好少年” 的事迹故事,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与激励作用;3.低、中、高年级分别开展“守规则日记画”评比、“规则在我心中”演讲比赛及自编校园剧展演活动;4.把班级公约链接到班级博客上,让更多的人分享。
  主题展示常常与评价结合进行。围绕“规则”、“尊重”、“爱心”、“诚信”、“责任”、“互助”、“学习”等内容要素,有的学校设计了学生品行评价激励卡——彩虹卡。彩虹卡由8种不同的颜色组成:红色爱心卡,橙色规则卡,黄色互助卡,绿色尊重卡,青色诚信卡,蓝色学习卡,紫色责任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获得这7种颜色的激励卡,最后换取金色彩虹卡。而往往每个孩子都能拿到数张激励卡,展示行动赋予每个孩子被尊重和平等的权利,又激发了孩子的责任意识,不断去追求人格的完善与丰富。
  
  四、日省反思行动,
  增强公民身份意识
  
  实践中我们时常发现,有些好习惯学生往往是当下做到了,过后就忘记了;有监督时做了,离开监督就不做了;在校内遵守了,离开学校就违背了。伴随“每月一事”项目的主题阅读、主题实践、主题展示环节的就是日省反思行动。因为只有学生深刻了解习惯背后的故事,积淀丰富的人文素养,又亲身经历主题式研究,在多元的实践情境中体验,不断反思、调整,并且随着阶梯式、循环式的规训,好习惯才会心悦诚服地居住在学生的生命中,与生命融为一体,不离不弃。
  我们最常见的反思行动是师生随笔。教师撰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学生撰写自己的“成长故事”,在充分展示和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增强公民的身份意识。比如当我们发现3月的节日特别多,从3月3日的全国爱耳日到3月12日的中国植树节;从3月15日的世界消费者权益日到3月22日的世界水日等共有十多个。我们围绕这些节日开展“每月一事”项目就显得格外生动活泼。于是,当师生阅读“参天大树,叶落归根”,“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等成语典故,从“树”中悟出人生哲理,便开始了种子与岁月的哲学思考。当师生“在春光里实践”,孩子们的日记里就有了养殖观察记录,有了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的具体做法。当师生在“护绿中收获”主题中队会上,不仅有了“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的吟诵与歌咏,有了《小区绿化情况调查》送达居委会负责人手中的行动,还有了这样的宣言:既然养护了你(柳树),我们就会常常关注你,让你生长得更加风情万种,婀娜多姿;有了这样的反思:人类对待大自然习惯采取傲视的态度。对大地上的一切存在,森林、树木、水、河流、大海,往往以支配者自居,比如在街道两旁的树木身上悬挂或缠绕着很多彩灯。殊不知这就好像人被戴上镣铐,绑住了手脚,又怎能健康生长?人类只考虑外部环境的美观,没有考虑给树木一个适合生长的环境!所以善待环境就是善待大自然,敬畏生命,保护动植物。就这样,我们从“让我们一起去植树”做起,悄悄播下了绿色与公益的种子,日省反思行动无疑对于学生的人格成长与公民情怀有着积极的意义。
  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区域推进“每月一事”项目,旨在履行教育为公民社会奠基的责任。但要达到公民诞生与生命自由的理想境界,还需要作出更多有益的探索,我们海门新教育团队期待更多的同行者与引领人。
  
  【王领琴,江苏省海门市教育局,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 煦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作为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凝结的智能手机亦是如此,其具有的开放系统、多种应用支持功能无疑给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打开了一个充满罪恶诱惑的“潘多拉魔盒”,但在另一种意义上,手机媒体也是蕴含着丰富德育资源的“阿里巴巴的山洞”,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青少年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就我国青少年德育
呼秀珍,1944年生,陕西省咸阳道北中学语文特级教师。2013年、2015年,两次获得“全国敬业奉献模范提名奖”;2014年,获得陕西省教育厅颁发的“教书育人终身荣誉奖”;2017年,被评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  我1965年参加教育工作,2002年于咸阳道北中学退休返聘,至今已工作53年。我们这一代人,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年轻的时候,没有任何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因为当时从国家层面来说,没有
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是维护新时代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是深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系统设计了大中小学各学段国家安全教育的目标和学习内容。新时期,探讨如何帮助青少年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升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是当前教育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家长学院所开设的大学课程设计,是仅次于健康和幸福主题讲座以及帮助学生获得学业成就课程的第三受欢迎的培训课程,该课程同时体现了主体性的教育理念,指导家长根据实际需求自行设计所需学习的课程。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父母都具备教导孩子的能力,如何扮演好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我国对于家长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一方面,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教师队伍建设。重庆市大渡口区位于主城区西南部,全区教育系统现有公办中小学29所,在校学生共40,000余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教育小区。近年来,该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区域整体推进为基本策略,积极探索教育小区办“大课程思政”的新路子,打造一支能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思政“大先生”教师队伍,构建以常态化
:叶局长,您好!义乌市教育局于2019年10月发布了《义乌市中小学、幼儿园“立德树人”德育工作标准化管理体系(试行)》,就我们目前所掌握的信息来看,这一举措在全国尚属首创,请问贵局出台这套管理体系的出发点是什么?  叶国江:您好!我们之所以出台这套管理体系,其出发点主要在于: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多次在重要场合谈到立德树人的重大意义,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
教育生活中,做每件事都有教育立场隐含其间,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用心去融汇,日久必定会拿捏一个准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只要有了正确的教育立场,你的这杆秤就不会偏颇。  平常跟老师们交流,发现他们比较关注方法。“您说这件事怎么做好?”就连中层行政在汇报工作方案的时候,经常也会问我这个问题。工作有许多棘手的地方,非常正常,可只关注“怎么做”,办法再多,也有乏术之时。方法背后应该有一个思想源泉,也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尤其是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政府非常重视,学者们从多学科和视角进行探讨,实践工作者也在进行各种努力。但现实中,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依旧严重。2017年7月14—28日半个月的时间,湖南省涟源市就连续发生4起留守儿童溺水事件,5名儿童溺亡。其中7月14日就有2起,3名留守儿童溺亡。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远不止这些,交通伤亡、烫伤、烧伤、摔伤、动物咬伤等各种安全事故频发,已
班建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劳动教育,在实践中也涌现出了诸多典型案例。为了更好地提升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效果,当前的劳动教育实践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一、劳动教育实践的目的性原则  目的是行动的先导,为确保行动方向的准确性,就必须明确行動的目的。劳动教育的推进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缺乏对劳动教育
在学校的家长教育中,苏霍姆林斯基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原则,在家长学校中,体育、智育、德育、劳动教育和美育浑然一体,而且,要让理论课程与家庭的教育实践联系在一起。  家庭和学校的合作问题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受到关注,因为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就实质而言,都负有多种职能,在儿童社会化,培养儿童为进入社会生活、履行不同社会职责作准备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家校合作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苏霍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