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人工关节置换术用药分析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45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并分析某三甲医院骨科2016年1月份至2017年12月份347例人工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抗凝药物、镇痛药物以及辅助用药等使用情况并评价其合理性,为人工关节置换术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1、通过医院HIS系统筛选出2016-2017年进行人工置换术的患者病例,进行病例回顾性调查分析,评价围手术期抗菌药使用合理性。  2、对筛选出的患者病例进行调查回顾性分析,评价人工置换术患者抗凝药使用合理性。  3、对筛选出的患者病例进行调查回顾性分析,评价人工置换术患者术后镇痛药物使用合理性。  4、对347例人工置换术辅助用药金额度、用药频度、药物利用指数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价患者住院期间辅助用药情况。  5、采用EXCEL、SPSS17.0软件对药物使用合理性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1、2016-2017年347例人工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平均疗程4.5±0.34天;人工骨关节置换术抗菌药抗菌药使用率为100%,术前0.5-1h预防应用抗菌药物347例,占比100%。单一用药占347例,占100.00%;其中使用频率最高为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头孢唑林305例,占比87.90%;其次为林可酰胺类:克林霉素26例,占比7.49%;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头孢唑肟4例,占比1.15%;青霉素类10例,占比2.88%;酶抑制剂类1例,占比0.28%。抗菌药平均使用4.5±0.34天。  2、2016-2017年347例人工置换术患者住院期间应用辅助用药种类主要为9种,长春西汀的总金额度、参芎葡萄糖用药频度位列第一;日均费用以小牛血去蛋白为首;七叶皂苷药物利用度大于1;序号比以丹参川芎嗪较为接近1,更为合理。  3、2016-2017年347例人工置换术患者预防应用使用抗凝药种类包括依诺肝素钠、利伐沙班共344例,占比99.13%。其中利伐沙班228例,占比66.27%,依诺肝素钠95例27.61%,先用依诺肝素钠后用利伐沙班20例,占比5.813%。抗凝药预防使用疗程为16.24±3.71(天);合理评价中有两例患者疗程<10天,存在疗程不够,给药频率以及给药方法均合理。  4、347例患者中PPI抑制剂的应用率为100.00%,主要的药品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奥雷拉唑粉针177例,兰索拉唑粉针183例,46.68%,泮托拉唑钠粉针22例。最短疗程为2天,最长为15天,平均疗程5.36±1.06天;给药间隔为每12h一次,给药时机,术前给药35例,术中未给药病例,术后给药347例。  结论:  1、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符合《2015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预防用药指征,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使用基本合理但存在药物遴选不适宜、用药起点过高、预防用药时间过长问题。  2、我院骨科人工骨关节置换术患者辅助用药应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临床用量偏高情况。  3、抗凝药预防使用基本合理,但存在有极少病例疗程不够的情况。  4、筛选病例均属于骨科大手术范围,并且抗凝药使用率高,高龄患者居多,质子泵抑制剂应用基本合理,但缺乏口服制剂的使用以及术前PH值的调控。
其他文献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熊果酸(UA)在NADPH-人肝微粒体(HLMs)体系中代谢率低于30%,而在UDPGA-HLMs体系中的代谢约80%左右,提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UGTs)介导的Ⅱ相代谢可能是其主要的代谢途径。本课题主要研究基于UGT介导的UAⅡ相代谢通路以及参与UA葡萄糖醛酸化代谢的主要酶亚型,为进一步研究UA在人体中的代谢特征
目的:本论文对紫葳科(Bignoniaceae)角蒿属(IncarvilleaL.)植物苗药毛子草(IncarvilleaargutaRoyle)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合一定的药理实验,寻找毛子草中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
细胞炎症因子如促炎因子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在炎症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抑制细胞炎症因子的活性成为治疗急慢性炎症的有效手段。一些抗细胞炎症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