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以关联理论为基础,属于话语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但是很多学者却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并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话语标记语主要出现在口语交际中,从听话者的角度看,一个交际过程的顺利完成往往需要通过语用推理,于是就不可避免地使用一些不具有真值意义的标记词,即话语标记语。它们可以从整体或局部上对话语的理解产生制约性,体现说话者的意图;减轻听话者处理话语付出的努力,从而避免误解,所以话语标记语更多地体现为动态的语用特征和情感功能。对于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在本国母语使用者的研究上,而从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中介语角度进行对比分析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出发,以言语行为理论和语法化理论为基础,根据话语标记语的连贯功能,对中级水平的韩国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使用的口语话语标记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采用真实自然的口语语料并辅之以调查问卷、录音访谈和语篇补全等手段,调查了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使用话语标记语进行交际的情况。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发展:1、从汉——韩中介语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进行研究;2、对话语标记给出了具体的界定,并对其类型进行明确的划分;3、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韩国留学生口语表达中使用的话语标记进行量化统计和偏误分析;4、分析出现偏误的表层和深层原因并探讨基于偏误的教学策略。研究表明,中介语使用能力相对较高的学生,其语用偏误也相对较少,不易出现语用石化现象;同时语用偏误的出现反映出中介语使用者对话语标记理解的不透彻,并在口语表达中会采取不同的交际策略来避免失误。此外,学习者的性别、对汉语本体的掌握熟练程度也会直接影响对话语标记语的运用,如女性使用话语标记比男性更熟练,数量也相对更多。希望本文能够充实对话语标记语的中介语研究,在对外汉语的本体和语用教学中可望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