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中平原地处陕西省中部,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本文以关中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农田生态系统为对象,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分析了各模式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能值分析和价值流的特征,探讨了不同模式下的生态功能。主要结论有:(1)小麦和玉米对营养元素的吸收量表现为N>K>P,且玉米的吸收量、归还量均大于小麦,而土壤中三者的贮量表现为K>N>P。小麦秸秆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直接还田(WH-MC)模式的吸收量最大,最小的是小麦秸秆不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WN-MN)模式。(2)小麦秸秆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的总投能、有机能投入、有机能/无机能、能流循环指数均最高,分别为7.12×1010J·hm-2、5.44×1010J·hm-2、3.25和0.76;光能利用率最高的模式是小麦秸秆粉碎-玉米秸秆粉碎覆盖,为0.669%;能量转化率最高的是小麦秸秆不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为6.05。小麦秸秆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模式得分最高,达到0.792。(3)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能值投入占系统总能值投入的比重最大,其中化肥能值投入比重最高。能值产出方面,小麦秸秆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WH-MC)模式的产出水平最高,达到7.60×1015sej·hm-2·-a。小麦秸秆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还田(WH-MC)模式的净能值产出率最高、环境负载率最低、能值反馈率最大、产投比最大,分别为2.52、1.13、75.90%和1.39。(4)总产值和净产值以小麦不还田-玉米秸秆粉碎为最高,分别为33723.84元·hm-2、21737.84元·hm-2,小麦秸秆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覆盖最低,为30500.03元·hm-2、18053.03元·hm-2。综合评判得分最大的是小麦秸秆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最小的是小麦秸秆不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WN-MN),分别为0.982和0.740。(5)从生态系统的功能来看,小麦秸秆高留茬-玉米秸秆粉碎是该区种植业生产的最佳模式,可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