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癌基因、抑癌基因、错配修复基因DNA甲基化水平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差异,探讨中医证型与癌基因、抑癌基因之间的关系,寻求这些差异产生的可能原因,为中医药早期干预逆转DNA甲基化防止病情演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版并在文献研究基础上设计中医证型问卷调查表。(2)根据病例纳入标准,选取180例内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3)C-14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检测;(4)常规HE染色,同一高级职称病理科医生进行病理学诊断电镜观察,并进行病理分级积分;(5)采焦磷酸测序法检测72例患者胃黏膜中的c-myc、P16、hMLH1DNA甲基化表达。(6)运用统计学分析不同中医证型胃黏膜癌基因、抑癌基因、DNA错配修复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差异及其相关性。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及甲基化与Hp感染的相关性;分析不同中医证型及甲基化与病理学分级的相关性;结果(1)c-myc基因甲基化率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各证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1),且各证型中c-myc基因甲基化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胃热伤阴>瘀毒内阻>痰湿凝结>脾胃虚寒>气血双亏>肝胃不和。与肝胃不和组比较,痰湿凝结、胃热伤阴、瘀毒内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脾胃虚寒组比较,胃热伤阴、瘀毒内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气血双亏组比较,痰湿凝结、瘀毒内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16基因甲基化率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各证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证型中p16基因甲基化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寒>气血双亏>痰湿凝结>胃热伤阴>瘀毒内阻。胃热伤阴、瘀毒内阻组与肝胃不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MLH1DNA基因甲基化率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各证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各证型DNA甲基化与Hp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各证型间Hp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Hp感染由高到低依次是肝胃不和>痰湿凝结>瘀毒内阻>胃热伤阴>脾胃虚寒>气血双亏。(5)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各证型DNA甲基化与病理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各证型间胃镜病理学分级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myc、p16基因甲基化率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各证型有一定相关性。(2)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hMLH1DNA基因甲基化率不存在差异。(3)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Hp表达存在差异,且实证阳性感染率较虚证更高,中医各证型DNA甲基化与Hp感染无明显相关性。(4)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中医证型及DNA甲基化与胃黏膜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