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体船载绳索并联驱动救捞系统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p88_d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海上交通运输业以及海底资源开采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在远、近海的生产活动日益频繁,海上事故发生频率也随之增加。救助艇人工救捞作为目前海上救助的主要方式,恶劣海况下实施难度大,艇上工作人员生命安全无法得到保证,本项目所研发的新型海上救捞船有望解决此难题,该救捞船船体设计借鉴了具有特殊构造的波浪自适应双体船,可抵御强风浪,具备很强的耐波性,其上搭载冗余约束绳驱并联机构作为船用救捞设备以实现自动打捞。为实现二者的良好配合,应充分考虑双体船构造以及应用环境,对绳驱并联救捞机构进行针对性的结构尺寸设计以及控制方法研究。这对救捞船的实际建造和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绳驱并联救捞机构的基座平台构造,建立了基座可动的完整的机构逆运动学模型和分离船体运动干扰的机构动力学模型。在绳索出力限制下,分析机构平衡外力旋量的能力,进而得出力可行验证条件,采用离散法求解绳驱并联机构力旋量可行工作空间。研究移动平台结构与工作空间的关系,借助粒子群法完成平台的几何尺寸优化,实现了机构可行工作空间最大化。对绳驱并联机构刚度矩阵进行分析,得出刚度矩阵与机构稳定性的关系,同时从稳定性角度上给出解析型的绳索张力分配方法的适用条件,并提出绳索张力分配优化方法以实现绳驱并联机构刚度增强或调节。对冗余约束绳驱并联机构的运动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在铰点空间内实现移动平台位姿控制和绳索间的内力协调。从实际工程应用角度上,基于电机位置伺服系统,提出了绳索内力前馈控制与绳索张力反馈控制。针对绳驱并联机构非线性、强耦合的特点,提出了绳驱并联机构计算张力控制。比较了各控制方法在船体静止和运动下的轨迹跟踪和张力跟踪情况。为实现海况下高效救捞,在控制器内加入波浪补偿算法,有效隔离了船体运动对移动平台位姿干扰。基于Simulink与Adams联合仿真对上述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证明了其有效性。
其他文献
[目的]TARS2(Threonyl-tRNA synthetase 2,mitochondial)是 Ⅱ 类氨酰-tRNA 合成酶(aminoacyl-tRNA synthetases,aaRSs)家族成员,编码线粒体苏氨酰-tRNA合成酶2(mitochondial
生殖细胞在胚胎发育的早期与体细胞分离,通过分化产生配子,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因此,生殖细胞是种族延续的基础。Dead end(Dnd)是一种存在于多种脊椎动物生殖细胞特异表达的RNA结合蛋白。大量研究表明,Dnd蛋白在生殖细胞发生、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在不同物种中的作用存在一定差异。在斑马鱼,Dnd表达于胚胎发育早期的所有细胞,在成体,Dnd特异性表达于生殖细胞,敲降dnd不影响原始生
阻火器能够良好地阻止可燃气体爆炸引发的火焰蔓延传播及再次回火爆炸,其中波纹型阻火器因其优异的阻火效果和流通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管道油气储运、煤矿开采等领域。火焰在
高强钢结构具有很高的承载力和弹性变形能力,拥有很好的经济性能,能够减小构件的截面尺寸和面积,使得层高和建筑使用面积增加,但是高强钢的塑性变形能力以及可焊性都很差。为
自进入英语人文学界以来,斯洛文尼亚籍哲学家、批评家斯拉沃热·齐泽克凭借其入木三分的意识形态批判、极具原创性的理论重组及狡黠幽默的话语杂糅享誉全球。由于齐泽克始终
工程实际中,机械系统的零部件间存在间隙时,会在外部激励作用下产生碰撞振动现象,使得系统速度在碰撞前后发生跳跃,因而该类系统具有非光滑性和强非线性,且在一定的参数条件
“忘”作为老庄体道哲学的“功夫”和“境界”,表征着精神的自由和心态的非功利,自然空间的“自然”属性与“忘”的此种内涵相契合。自然空间在文学进入自觉期的魏晋后,从纯
与朋友约定一起去吃饭,如何为他指引到餐厅的路?让同学在宿舍帮你拿本书到图书馆,如何告诉她书本的位置?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就需要调动我们的空间观点采择能力来解决这些问题。空间观点采择能力让我们从他人的角度“想象这个世界的样子”(Galinsky,Ku,&Wang,2005)。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体现在导航能力(Creem-Regehr,Gag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我们急需寻找清洁能源来替代储存量有限且会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传统化石燃料。太阳能具有清洁、储量丰富等优点,而太阳能电池是
青少年期是冒险行为的高发期,竞争是同龄人之间所固有的一种互动方式,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竞争与冒险,个体通常是嵌入在社会群体中的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Masclet,Colombier,Denant-Boemont,&Loheac,2009;Shupp&Williams,2008),团体间的竞争常常对团队及其成员的决策和行为有重要的影响(Zhu,Wang,Lv,&Li,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