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啶虫脒是一种新烟碱类杀虫剂,由于其比吡虫啉和噻虫嗪等具有更低的毒性近年来被广泛用做植保试剂。尽管幼虫健康是蜂群延续的重要基础,蜜蜂幼虫可能通过取食花粉和花蜜暴露于啶虫脒,但是啶虫脒对蜜蜂幼虫的风险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本论文测定了啶虫脒对西方蜜蜂幼虫的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及田间残留量,初步评估对蜜蜂幼虫的风险,并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研究探索啶虫脒对蜜蜂幼虫的作用机制。在实验室条件下,首先对4日龄西方蜜蜂幼虫进行了急性经口毒性测定,结果显示啶虫脒对幼虫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88.49 mg/L。然后在此基础上对3、4、5、6日龄西方蜜蜂幼虫连续暴露进行慢性毒性测定,结果显示10、20、40、80 mg/L啶虫脒处理的幼虫存活率显著低于阴性和溶剂对照,而2.5 mg/L或5 mg/L啶虫脒对幼虫存活率无显著影响,因此啶虫脒对西方蜜蜂幼虫的无可见不良效应浓度(NOAEC)为5 mg/L。在慢性暴露啶虫脒的第7天,处理组和溶剂对照幼虫体重相比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以20 mg/L或80 mg/L啶虫脒溶液为食的幼虫,其体重显著低于阴性对照。对农田、半森林和森林三种生境中的花粉和花蜜取样进行啶虫脒残留测定,结果显示,农田花粉中均检出残留,残留范围为5.73-54.08μg/kg;半森林生境四个花粉样品中只有一个检出残留,残留值为4.22μg/kg;森林生境中四个花粉样品均未检出残留。花蜜样品在三种生境中均未检出啶虫脒残留。同时考虑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残留水平,利用LD50、NOAEC以及理论和实际残留值评估啶虫脒对西方蜜蜂幼虫的风险,结果显示急性和慢性风险值(RQ)均低于关注级别(LOC),表明啶虫脒对蜜蜂幼虫的风险可接受。取NOAEC啶虫脒处理的幼虫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与溶剂对照相比差异基因有22个,上调差异基因中GO分类最丰富的两个基因是vitamin K-dependent gamma-carboxylase(GB40614)和ubiquitin carboxyl-terminal hydrolase ZUFSP(GB41610),这两个基因可能在细胞解毒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下调差异基因主要参与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以及能量代谢。同时采用代谢组学的手段对幼虫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谷氨酸代谢、ABC转运蛋白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上调,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代谢下调,这些代谢通路均与解毒功能相关。该研究为科学评价农药对蜜蜂幼虫的风险提供了技术支持,对保护蜜蜂、减少农药危害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