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TEAM课程是突破学科壁垒、推进综合课程改革以及提升学生综合创新素养的有效方式。作为21世纪培育创新型人才的举措,STEAM教育旨在增强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与数学(Mathematics)教育,发展学生的科学与创新素养,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等。目前,随着STEAM课程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尝试,并逐步以选修课的形式融入到中小学的正式课程体系中,STEAM课程也逐渐由国外“引进”转向国内自主“探索”。但由于我国以往并没有STEAM课程的实践经验,中小学在STEAM教学内容、实施方式、教学空间、课堂授受以及课程保障层面的配套机制不够完善,对STEAM概念的理解与运用相对不足,致使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问题丛生。为推进STEAM课程本土化进程,呈现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并针对实施中的问题构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十分必要。以山东省中小学STEAM课程区域实施的基本情况为线索,从东部、中部及西部三个区域内选取部分中小学为研究对象,展开对STEAM课程实施现状的分析。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案例分析法的调查方法,对课程实施的整体情况以及具体差异进行分析。经过实地考察、深入访谈以及课程案例的收集与分析,发现山东省中小学STEAM课程实施的主体集中在中小学教师、学生乃至科技公司、相关辅导机构的教育人员之中;课程实施的方式已经相对成熟,教学场所、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等方面的配置正在逐步完善;课程实施的效果则主要体现在课程实施的范围逐步扩大、师资培养不足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一定发展这三个方面;课程保障层面的措施也在逐步跟进,但依旧处于探索阶段,相关机制还不够完善。综合来看,山东省中小学STEAM课程整体呈现出筹备建设、探索开设以及完备实施的发展态势,并在不同区域实施中呈现出显著差异,表现为科技公司协助、区域协调开发、试点学校引领的推进模式,并以设置选修课程、融入国家课程或进行项目学习的方式开展。城乡中小学在课程影响因素、教师认识程度及教学压力层面也呈现出不同特点,乡村学校及教师的开展难度较大。最后,STEAM课程类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主要以操作类与探究类的课程为主,这两种课程类型在各个学段中占据着不同的地位,小学阶段侧重于操作类、中学阶段偏向于探究类的内容。经过理论与实证的分析可以发现,课程实施的内生动力不足,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未引起学校高度重视,而外部联动机制的欠缺也致使STEAM课程的合作动力不足,难以运用多方资源推进课程发展。为保障STEAM课程的长效稳定发展,从课程内容、学习经验、情境空间、师资培养以及合作机制的五个层面提出山东省中小学STEAM课程发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