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肢体骨肉瘤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估系统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并进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的且随访资料完整的36肢体骨肉瘤患者资料。对确诊为骨肉瘤的患者先进行新辅助化疗,化疗后利用我科自行设计的新辅助化疗评估系统进行打分,根据打分结果判断新辅助化疗的效果。化疗后进行手术,采取肿瘤标本进行病理分析并计算肿瘤坏死率。术后进行辅助化疗4-6周期,并进行随访。根据以上资料,通过不同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该新辅助化疗评估系统进行近期的临床效果观察。结果 共有36例患者纳入研究。术后随访13-27月,平均20.5月。其中,男性23例,女性13例,男女比例约1.8:1,发病年龄平均18岁;股骨远端是最为好发的部位,其次是胫骨近端和肱骨近端,比例约为3.75:2.5:1;根据Enneking分期标准,ⅡA期患者3例(8.3%),ⅡB期患者26例(72.2%),Ⅲ期患者7例(19.4%);新辅助化疗效果评分30分以上(既化疗效果好)的22人(61.1%),化疗效果不佳14人(38.9%);手术方式中28例患者保肢治疗,8例患者截肢,保肢率为77.8%;术后标本制片并计算化疗后肿瘤坏死率,肿瘤坏死率≥90%的12例(33.3%),<90%的24例(66.7%)。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对肿瘤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进行了对比,得出不同的手术方式(p=1)、新辅助化疗评分的高低(p=0.683)以及肿瘤坏死率的高低(p=0.224)对局部复发均没有显著差异;得出不同的手术方式(p=0.422)对肿瘤是否发生远处转移并没有显著差异,而新辅助化疗评分≥30分的患者的远处转移率较评分小于30分的患者有降低的趋势(p=0.011)。同时,化疗后肿瘤坏死率≥90%的患者的远处转移率较小于90%的患者有降低的趋势(p=0.025)。根据logistic回归结果OR=1.318,CI=(1.067,1.629),P=0.011以及直线相关的结果r=0.548,P=0.001均说明新辅助化疗评分和肿瘤坏死率呈正相关,即评分越高,化疗效果越好。对影响评分的因素构建广义多元线性模型,得出只有肿瘤分期对评分有影响。就新辅助化疗评分对手术方式、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的影响做t检验,得到评分可能对手术方式(t=3.34,p=0.002)和远处转移(t=3.72,p=0.001)做出预测,而对肿瘤局部复发不能做出良好预测(t=1.43,p=0.162)。结论 新辅助化疗效果评估系统对骨肉瘤患者化疗效果的判定具有一定的优势,通过对患者化疗后临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评分,可量化化疗效果,并且评分和肿瘤坏死率呈正相关。术前通过评分可以良好的判断骨肉瘤患者的新辅助化疗效果,并且可以对其手术的方式和是否发生转移进行一定的预判,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但尚缺少对每个评价指标权重的统计学分析,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