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水库运行期间,由于防洪和发电的需要,库水位会出现大幅度周期性波动。在周期性水位波动条件下,库岸边坡内渗流场和应力场相互影响,处于抗滑桩嵌固段岩体的蠕变特性将在渗流场应力场的耦合作用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抗滑桩的长期抗滑效果。因此,开展对滑坡抗滑桩结构的长期防治效果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三峡库区侏罗系红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以及数值建模等多种手段研究了其宏细观蠕变特性以及渗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No.41630643);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150130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库运行期间,由于防洪和发电的需要,库水位会出现大幅度周期性波动。在周期性水位波动条件下,库岸边坡内渗流场和应力场相互影响,处于抗滑桩嵌固段岩体的蠕变特性将在渗流场应力场的耦合作用下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抗滑桩的长期抗滑效果。因此,开展对滑坡抗滑桩结构的长期防治效果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三峡库区侏罗系红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以及数值建模等多种手段研究了其宏细观蠕变特性以及渗透率演化特征,并基于数值方法建立了理想滑坡-抗滑桩结构模型,探讨了考虑周期性渗透压作用下滑坡抗滑桩体系的长期变形特征。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渗流应力耦合三轴压缩试验揭示了红砂岩的变形破坏特征以及渗透特性。研究表明在库区滑坡较低应力环境下,围压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较明显,而渗透压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不显著;红砂岩的初始弹性模量和峰值强度随着围压的增加而增加。红砂岩的峰值强度随着渗透压的增加而降低。渗透压对红砂岩的初始弹性模量有显著影响。红砂岩渗透率的变化在初始变形和弹性变形阶段不明显,但在达到峰值强度后渗透率迅速增加。初始渗透率与围压和渗透压力密切相关。初始渗透率随渗透压的增加线性增加,随围压的增加呈指数下降。(2)改进了管网渗流模型,并基于颗粒流程序PFC2D研究了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红砂岩的变形破坏细观特征。研究表明根据微裂纹特征和应力应变曲线的特点,可以将红砂岩的应力-应变曲线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微裂纹的萌生和扩展从第Ⅱ阶段开始出现。有效围压会对岩石破裂后的微裂纹数量产生显着影响。岩石在破坏后的宏观破裂面处会出现应力集中。该应力集中会对周围的渗流产生影响,应力集中的位置会使得模型的流管孔径降低从而影响渗流,但是随着围压的增加,应力集中效应变得不明显。岩石的渗透率演化与微裂纹密切相关,拉伸裂纹对渗透率的影响大于剪切裂纹。剪切带处的流速通常较大。(3)通过三轴渗流蠕变试验揭示了红砂岩在恒定渗透压和周期性渗透压下的蠕变特性以及渗透率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红砂岩在高应力蠕变过程中会表现出明显的蠕变三阶段,即减速蠕变阶段、等速蠕变阶段和加速蠕变阶段。红砂岩的瞬时蠕变量于偏应力和渗透压呈正相关。周期性渗透压下红砂岩的轴向蠕变曲线与常渗透压下的蠕变曲线类似,而体积应变表现出随着渗透压的周期性变化而周期波动。在周期性渗透压作用下红砂岩蠕变量和蠕变速率均显著增大。随着渗透压周期性波动,红砂岩渗透率也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现象。周期性渗透压作用下红砂岩的长期强度较渗透压恒定条件时降低。(4)通过耦合应力腐蚀模型和改进管网模型,基于PFC2D研究了红砂岩渗流蠕变细观损伤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的蠕变曲线与微裂纹曲线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瞬时蠕变阶段,微裂纹迅速增长,随着蠕变进入减速蠕变阶段,微裂纹的增长速率降低,当蠕变进入稳态蠕变阶段时,微裂纹数量基本不再增加。周期性渗透压下岩石在各级偏应力蠕变后产生的微裂纹大于渗透压恒定时,周期性渗透压的作用使得岩石有效围压周期性变化,会进一步加剧岩石损伤。岩石在较低应力水平下发生蠕变时,由于微裂纹数量较少,模型渗透率主要受控于颗粒间管道的压缩,出现渗透率降低的现象,当应力水平较高时,模型中微裂纹数量较多,模型渗透率主要受控于微裂纹的扩展。(5)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理论建立了红砂岩的非线性蠕变本构模型。改进的弹性元件能够利用一组参数考虑不同应力水平下的瞬时变形,大大降低模型计算参数。有效应力原理考虑渗透压力对有效围压的影响,从而将渗透压引入蠕变模型。基于弹塑性力学理论,并采用Drucker–Prager屈服函数,将本文中一维渗流蠕变模型推广到三维模型,为该模型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6)基于FLAC3D对非线性蠕变模型二次开发,建立了理想滑坡抗滑桩模型,研究了周期性渗透压条件下抗滑桩及桩周岩体的应力及变形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蠕变时间的增加桩周岩体的抗力逐渐降低,岩体变形最大值出现在桩前嵌固段顶部岩体,随着嵌固段深度的增加,岩体的蠕变变形和蠕变速率均减小。周期性渗透压作用下的岩体位移明显大于无渗透压作用下的岩体位移。随着蠕变时间的增加,抗滑桩的最大轴力有所降低。随着蠕变时间的增加,嵌固段抗滑桩弯矩逐渐降低,周期性渗透压条件下抗滑桩嵌固段的弯矩最大值高于无渗透压条件下的抗滑桩嵌固段弯矩最大值。
其他文献
季冻区分散性土分布广泛,我国东北松嫩平原,美国西北部、密西西比河沿岸和加拿大中南部地区均分布着分散性土。分散性土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粘性土。由于土颗粒中离子之间同晶型替换,土中的钙、镁离子被钠离子所替换使得土颗粒表面薄膜水厚度增大,土颗粒之间的排斥力大于范德华力,使得具有在低含盐量水中散开的性质。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和振兴东北经济,我国在松嫩平原分散性土分布区域上修建了大量道路、水利工程,分散性土造成
传感光纤凭借其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抗电磁干扰、功率损失小、耐高温、耐腐蚀等诸多优势,在土木建筑、航空航天、交通工程、海上平台、燃料能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光纤类传感器在实际工程中感测时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即光纤传感同时对多个外部参量(应变、温度、振动等)交叉敏感,直接导致被测量无法直接测得或者采集数据失真。另一方面,不同光纤感测技术各自拥有独立的采集系统,各系统采样频率、触发时间等的不同步造
日益增长的自然灾害风险正在成为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威胁,地震灾害,特别是重大破坏性地震,在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中占有重要比重,新问题和新挑战仍不断出现。结构抗震设计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地震作用的输入问题。随着(超)高层建筑、大跨桥梁等长周期超级工程建设的盛行,其结构的抗震设计是目前抗震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富含低频成分的地震动由于共振作用会导致长周期结构产生很大变形,特别是具有6s~10s自振
日本关东地区位于欧亚大陆板块、菲律宾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是日本人口数量最多且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复杂的地质构造和频繁的地震活动导致关东地区地震危险性较高,同时,也是研究复杂板块构造地震动特征的理想位置。广义谱反演方法可以高效地从地震动数据中分离出震源效应、路径衰减和场地反应,是区域内地震动特性分析的有效手段。近些年,随着观测水平提高,台网的密集布设为日本强震动数据的反演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我国农村民居的抗震性能普遍较差,在历次强烈地震中,农村地区的房屋都遭受了严重的损坏甚至倒塌,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开展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构抗震加固技术和减隔震技术是提高建筑物抗震性能的两个主要途径。目前,适合农村民居的减隔震技术研究主要在基础隔震方向,而岩土隔震方向的研究尚少且缺少室内或室外大型模型试验工作。为了降低农村房屋的地震灾害风险,本文基于岩土隔震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中大型建筑的数量显著提高,内部构造也日益复杂。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室内环境,寻路作为人类基本的空间活动,其难度在不断加大,以寻路为目的的室内导航具有广阔的受众与潜力。“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从人的需求出发,关注人们在日益复杂的室内环境下对导航环境的感知,提高人们对室内导航服务的接受程度和满意程度,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行人导航方式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研究
储层是那些具有连通孔隙、具有渗透性、具有存储流体(如油、气、水)空间的岩层。世界上已发现的油气储量大多数来自沉积岩层,其中以固结沉积物砂岩和碳酸盐岩储集层最为重要。由于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大,由松散沉积物黏土矿物和非黏土矿物组成的泥页岩储集层等低孔低渗储集层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由于沉积物的固结程度不同,导致其中水的赋存状态不同,进而使得其孔隙结构以及渗流特性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分别开
煤层气是存在于煤层中的一种伴生矿产,以大量吸附气的形式附着于煤基质颗粒表面、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煤层气是近一二十年在国际上崛起的一种优质清洁能源,其主要成分是CH4。煤矿中的煤层气因极易引起爆炸等安全事故,是安全生产的重要威胁,将煤矿中的煤层气合理开采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不仅可以提高煤矿安全指数、保护开采员工的人身财产安全,采出的煤层气还可以作为天然气消费结构中重要的支撑,保证我
目前,全球能源消耗量正在快速增长,常规油气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页岩气是非常规油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资源储量与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相当。中国已成为继美国和加拿大之后第三个成功对页岩气进行商业化开采的国家。虽然中国页岩气的勘探开发起步较晚,但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进入到商业化开采的黄金时期。中国大陆经历了多期复杂构造演化形成了海相、陆相及海陆过渡相三种类型多层系富有机质页岩。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广泛分布于
举世瞩目的中国城镇化,或许是历史上最大人居历程,被认为是对全球人类文明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以来,土地财政助推土地城镇化,户籍制度阻碍人口城镇化,导致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这种以土地为中心的不可持续的城镇化模式,直接导致并加剧了中国住宅空置现象。近些年,中国空置住宅规模庞大,呈上升态势,给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负面影响,有悖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