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新世以来,废黄河三角洲地区环境变化剧烈,区域内沉积地层的发育环境包括海进时期、海平面波动时期、海平面稳定时期以及失去泥沙来源后的侵蚀时期,在很短的时间内浓缩了多种三角洲发育的典型类型,是研究海陆交互作用下陆架沉积过程的理想区域。近几十年来,对废黄河口岸外陆架沉积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积累的大量的研究资料。本文在这一基础之上,利用新获得的浅地层剖面资料,对废黄三角洲岸外全新世地层的沉积结构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废黄河口外近600km的浅地层剖面数据的解译,在全新世沉积层中识别出2个界面,从下到上被命名为T2界面、T1界面。通过与已有的钻孔资料对比分析,结合前人对这一区域地层现有的认识,认为T2界面为冰消期形成的海侵型界面,T1界面为全新世后期区域泥沙输入增大后形成的界面。由此将废黄河口岸外全新世以来的地层划分为2个层组,U2单元层为冰消期上升的海水改造晚更新世陆相陆架沉积形成的过渡层,U1单元为全新世后期,主要是公元1128-1855年废黄河南侵期间,泥沙输入量增大的条件下形成的沉积层。 U1单元层内部层理构造由近水平状过渡为大角度前积状,其形态具有明显的水下三角洲沉积特点。U1单元层内沉积构造是连续的,说明其形成于同一个时期。从钻孔的测年数据判断,U1单元层主要形成于全新世晚期,即近1000年来,与废黄河南侵时间段高度吻合。因此可以判断U1单元层的主体为废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 U1单元层与U2单元层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关系,说明两者之间存在地层缺失。钻孔资料也表明,该区域内全新世早期沉积层和全新世晚期沉积层之间存在沉积缺失。这一结果意味着,U2与U1单元层地层之间缺失的是全新世中期距今约8000-2000年的沉积,说明全新世以来研究区域的沉积地层是不连续的。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形杰上由近岸陡坡、中部宽缓平台和远端斜坡三部分组成。U1单元层内部层理构造倾角逐渐加大,与其下伏地形的变化密切相关:测线西侧20m等深线以内T1界面倾角较小,U1单元层内部层理也保持水平状;随着测线向东延伸,T1界面变得较为倾斜,U1单元层内部层理也随之增大。因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U1单元层内部层理倾角与两个因素相关,即泥沙沉降率和下伏地形。研究范围内,T1界面向东逐渐加深,U1层也向东逐渐增厚,这导致废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中心偏于东侧。 通过对各条测线地震剖面的解译分析,划定了废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大致范围,并计算了其沉积量。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延伸距离超过180km,面积可达25000km2,东向最远可超过122。10′E。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平均沉积厚度为12.5m,总沉积量超过3000亿m3。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形成之后,远端部分受到南黄海辐射潮流的干扰,发育了沙脊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