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深化,许多国家和地区更积极地加入到国际分工体系中。然而,WTO多边谈判进展缓慢,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过渡阶段和补充形式,则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建立自由贸易区和缔结双边贸易协定的国家和地区日益增多。中国和澳大利亚同属于亚太国家,两国自1972年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基本上发展平稳。2005年5月23日,中澳双方进行首轮自贸区谈判,至今已进行了十轮,通过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双方拟扩大在制造业、农业、能源、资源领域的合作,并在多领域内展开互利磋商,中澳的经济合作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本文基于关税同盟理论和自由贸易区理论,分析了中澳两国目前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包括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和竞争性讨论以及主要商品大类的深入分析,预测了中澳自贸区成立之后在中国对澳进出口贸易、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投资等方面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应该采取的政策。本文的主要结论为:一,中澳两国为互补型的商品贸易结构,澳大利亚的比较优势在于资源密集型的农矿产品,中国则在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产品,近年来在技术、资本密集型的机电产品上也出现了较大的进步,这一要素禀赋的特点也突出地表现在两国的商品贸易中;二,定性分析表明,成立中澳自由贸易区之后,随着两国关税的降低甚至取消,两国基于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产业间贸易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同时,也将促进两国在化学化工、机电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并带动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三,实证研究表明,自贸区成立,关税的降低对于中国对澳的进口和出口贸易影响都是显著的,不过值得提出的是,中国从澳大利亚的进口贸易更大程度上受到本国市场规模的影响,这是由于中国主要从澳大利业进口需求弹性较低的生产资料以满足增长迅速的国民经济的要求所导致的;四,中国应通过逐步降低关税、建立产业损害补偿机制帮助国内相关产业有效防御澳大利亚进口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另一方面,应该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高两国的产业分工层级,带动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最后,还应该加强沟通和协商,建立贸易争端解决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