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小豆(Vigna angularis)是我国传统的杂粮作物,在我国杂粮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由豇豆单胞锈菌(Uromyces vignae)引起的小豆锈病在我国各小豆种植区内普遍发生,严重影响了小豆的产量和品质。探明小豆资源对锈病的抗性,挖掘小豆抗锈病基因,培育及合理利用抗性品种,是解决小豆锈病可持续控制的关键。课题组前期利用RNA-seq技术分析了抗病品种QH1应答锈菌侵染的转录组,发现小豆
【基金项目】
: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Q2020C034); 黑龙江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UNPYSCT-2017113、UNPYSCT-2016201);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YJSCX2019-Y0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豆(Vigna angularis)是我国传统的杂粮作物,在我国杂粮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由豇豆单胞锈菌(Uromyces vignae)引起的小豆锈病在我国各小豆种植区内普遍发生,严重影响了小豆的产量和品质。探明小豆资源对锈病的抗性,挖掘小豆抗锈病基因,培育及合理利用抗性品种,是解决小豆锈病可持续控制的关键。课题组前期利用RNA-seq技术分析了抗病品种QH1应答锈菌侵染的转录组,发现小豆的N-乙酰转移酶1基因(Nacetyltransferase 1,缩写Va NATA1)在接种锈菌后24 h显著上调了4.45倍,推测其在小豆抗锈病中发挥作用。为深入了解Va NATA1在小豆抗锈病中的功能,本研究从克隆该基因全长入手,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结构特征,以抗、感不同小豆品种为材料,分析Va NATA1在不同抗锈性小豆品种中的表达模式。在此基础上,采用烟草瞬时转化和小豆原生质转化体系进行Va NATA1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并分析Va NATA1超量表达在烟草-灰霉菌和拟南芥-丁香假单胞菌互作体系中的功能,取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利用PCR技术,分别以小豆抗病品种叶片的c DNA和g DNA为模板克隆了Va NATA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Va NATA1基因无内含子,编码区全长552 bp,编码183个氨基酸,蛋白序列特征及进化分析表明,Va NATA1蛋白属GNAT超家族精胺/亚精胺乙酰转移酶(SSAT)家族成员,含有一个保守的N-乙酰转酶结构域。Va NATA1启动子顺式元件分析发现,该基因包含多个乙烯、水杨酸、茉莉酸及生物胁迫应答元件,说明小豆Va NATA1存在通过改变转录水平应答逆境胁迫的结构基础。2.采用q RT-PCR技术,分析了Va NATA1基因在抗、感不同小豆品种中应答锈菌侵染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与不接种对照相比,Va NATA1在抗病品种QH1中于接种后12 h表达量即显著升高,并持续保持较高水平;在感病品种BQH中,Va NATA1表达量于接种后各取样时间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且总体表达水平显著低于QH1。说明Va NATA1基因的快速、高水平应答在小豆抗锈菌侵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采用q RT-PCR技术,分析了Va NATA1在1-氨基环丙烷-1-羧基(ACC)介导的小豆抗锈病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在ACC处理并接种锈菌12、24和120 h后Va NATA1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水处理接种的对照,说明Va NATA1基因在ACC介导的小豆抗锈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Va NATA1基因植物表达载体p Cambial1302-Va NATA1-GFP,将其转化烟草和小豆原生质体,观察发现Va NATA1基因编码产物定位于细胞膜上发挥功能。采用农杆菌浸透法,将Va NATA1基因在烟草中瞬时表达后接种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与对照相比,瞬时表达Va NATA1基因明显提高了烟草对灰霉菌的抗性,病斑面积下降了42.0%,说明Va NATA1基因可正调控烟草对灰霉菌的抗性。为进一步明确Va NATA1基因在植物抗病中的功能,构建了Va NATA1基因的植物过表达载体p ART27-Va NATA1-HA,并采用花序浸染法转化拟南芥,获得了过表达Va NATA1基因的拟南芥突变株,以野生型拟南芥(WT)为参照,利用活菌计数法,分析Va NATA1基因过表达拟南芥株系对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t DC3000(Pseudomonas syringea pv.tomato DC3000)的抗性,发现过表达Va NATA1基因的拟南芥接种后48、72和96 h的菌落数都显著低于野生型,说明Va NATA1可正调控拟南芥对Pst DC3000的抗性。上述结果表明,Va NATA1正调控了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
其他文献
收获是板蓝根生产的主要环节,目前板蓝根机械化收获作业水平低,相适用的收获机械装备尚属空白。为提高板蓝根机械化收获水平,提升板蓝根收获效率和质量,该文设计一种适用于单垄作业的摆动筛式板蓝根收获机,利用结构设计、理论分析、计算机虚拟仿真试验和田间试验等方法与手段,对板蓝根收获机两大关键部件—挖掘部件和分离部件进行设计与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板蓝根种植基地为研究对象
高粱炭疽病是目前高粱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高粱的产量与品质。目前国内对于高粱炭疽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害的发生与防治,对高粱抗炭疽病的机制研究暂未见报道,对引起高粱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也存在一定争议。因此,本文以明确黑龙省高粱炭疽病致病菌种类为基础,筛选抗高粱炭疽病的品种,分析高粱抗炭疽病的生理生化特性及抗性基因表达,为高粱炭疽病的可持续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黑豆营养丰富,且具有多种功能特性,这与其富含大量的多酚物质密切相关。热处理是黑豆食用前必要的加工过程,但加工会使多酚遭到破环或使其发生转化,从而对其功能活性产生影响;除加工外,胃、肠消化过程中消化酶及酸性环境对多酚也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其在胃肠道的消化吸收率也直接导致其功能作用发挥的程度。而目前,热加工对多酚类物质的影响尚不清晰,熟制黑豆再经胃肠道消化后其多酚类物质的消化吸收程度以及种类、含量的变化
由豇豆单胞锈菌(Uromyces vignae)引起的小豆锈病,是严重影响小豆产量与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作物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但目前对小豆抗锈病的机制尚不明确,导致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小豆抗病资源的选育和利用。因此,本研究以抗锈性差异明显的小豆品种为材料,利用荧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锈菌夏孢子在抗、感品种叶片上的侵染过程,探明小豆抗病的组织细胞学事件;同时测
向日葵菌核病作为危害向日葵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其生活史复杂、侵染过程多样、对向日葵的产量造成极大威胁。目前,利用化学农药防控手段是最有效的措施,但是由于向日葵核盘菌的侵染机制尚不明确,化学防治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因此,通过对野生型向日葵核盘菌株GN-1进行遗传转化,有助于了解向日葵核盘菌的致病机理,可以为今后生产上防治向日葵菌核病提供理论基础。1、以野生型向日葵核盘菌株GN-1为转化受体、以穿
稻瘟病对世界水稻的产量具有非常严重的影响。目前,生产上常用种植抗病品种防治稻瘟病。但是,稻瘟病菌与水稻之间存在协同进化的过程,稻瘟病菌会不断出现新的基因型来克服水稻的抗性基因,使水稻抗性品种的抗性丧失表现为感病。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粳稻的主产地,种植年代久远,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也较为严重。所以进一步明确黑龙江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分布频率及变化规律,了解无毒基因基因型的变异方式及变异频率,可以为黑龙江省
目的探讨艾地苯醌联合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9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单用丁苯酞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艾地苯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简易精神量表(MSSE)和改良Barthel指数(BI)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并检测血浆中5-羟色胺(5-HT)和多巴胺(DA)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的血浆5-HT和DA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马铃薯青枯病是世界范围内影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细菌性土传病害,选育抗病品种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本试验以‘华薯12号’、‘Chieftain’试管苗为材料,进行了青枯病抗性评价,以‘华薯12号’、‘陇薯7号’种薯为材料,钵栽接种并取样,对生理指标及酶活性进行测定,同时进行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马铃薯抗青枯病育种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将带有EGFP荧光蛋白的载体电转入野生型演
在我国大力推行“两减”的政策下,提高我国植保机械施药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感应式静电喷雾理论,开展静电喷雾关键部件性能试验研究。研究主要围绕感应电极材料对雾滴荷电及沉积影响规律,根据试验结果选取最佳电极材料,以达到提高雾滴荷电效率、提升雾滴分布均匀性和增大雾滴沉积量的目的。本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探究静电喷雾荷电雾化原理以及电极材料腐蚀对荷电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影响雾滴荷电效率的主要因素有
外源氮素的供应水平对大豆生长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氮素施入不足或过量均会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影响产量的形成。因此,探索相应的缓解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与实践意义。为此,本试验针对具有植物生长发育调节及逆境胁迫抗性等作用的褪黑素,对不同氮水平下大豆的调控开展相关研究。试验于2019和2020年在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基地进行,采用砂培的方式,以0 m M(零氮)、1.5 m M(低氮)、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