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作家梅维斯·迦兰(Mavis Gallant)是加拿大著名短篇小说家。她本人流亡的成长和生活经历使她对流亡群体有着特别的关注和独特的理解,在她的作品中也有对各类流亡角色的塑造和他们流亡生活状态的描写。本文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从空间角度解读迦兰作品中的流亡角色,涉及作品包括她的小说《热气球上的漂泊》、《另一个巴黎》、《异域之花》、《多彩的流放》和《沿街驶过的运冰马车》。本文将分别借助创伤理论、列斐伏尔(Henry Lefebvre)的空间理论和巴利(John Berry)的跨文化适应理论从心理空间、生存空间、文化空间三个方面分析迦兰作品中的流亡角色,包括欧洲的战争难民、在欧洲的旅居者以及跨国移民。 绪论对作家迦兰及其小说进行简要介绍,总结了国内外对于迦兰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流亡的概念并对论文的主要内容作了概述。 第一章运用创伤理论分析了流亡角色的一个类别:战争难民。选取了《异域之花》中的比比和海尔格以及《另一个巴黎》中的菲利克斯,分别从创伤经历和创伤治愈两个方面分析了这三个战争难民角色。战争给他们留下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而男性,在异域之花中以男主人公朱利叶斯为代表,给女性也带来了情感创伤。战后的社会环境,也没有给他们提供创伤愈疗的条件。比比,海尔格和菲利克斯没能完成创伤愈疗的过程:建立安全感;重建创伤记忆;重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心理空间在这里指的是这些战争难民们的心理创伤。 第二章对流亡角色与本地人的生存空间争夺进行分析。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分析了《热气球上的漂泊》和《沿街驶过的运冰马车》中的外来人和当地人之间的空间争夺和空间认同差异。在《热气球上的漂泊》中,来自瑞士的主人公沃尔特与巴黎人争夺居住空间,他与巴黎人不同的生活习惯也反映了他们对巴黎城市空间认同感的差异。而在《沿街驶过的运冰马车》中,弗雷泽夫妻从加拿大到欧洲和远东,在各地辗转漂泊,只为寻求更好的生活机会,却只留下了一身“巴黎世家”。尽管他们痴迷于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迫切希望与上流社会建立关系。但他们在资本和文化上的不足却使他们无法进入上层社会空间。能让他们暂时栖身的是加拿大彼得姐姐家中的小沙发。 第三章对跨国移民的双重文化身份问题进行分析。主要以流亡小说《热气球上的漂泊》和《另一个巴黎》为文本,借助巴利的跨文化适应理论,分析了跨国移民的文化空间问题。文化身份是后殖民主义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章引入了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概念,帮助解读跨国移民面临的文化身份问题。要建立跨文化身份,他们需要“第三空间”。本章分析了沃特和卡罗从建立新身份的诉求和他们的身份建立。一方面他们对巴黎人有心理防备,另一方面巴黎本地人对移民的排挤造成了移民身份建构的困难。沃尔特和卡罗是迦兰笔下流亡人物的代表,他们有其独特的身份认知,很难融入巴黎主流文化, 迦兰的跨国背景使其对流亡人群有独特的理解和关注。本文通过分析迦兰在小说中对流亡角色在异乡的心理空间、生存空间和文化空间的描写,表现了这些流亡角色的生存困境,呼吁了社会对流亡人群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