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双模态成像探针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los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硕士毕业(学位)论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对分子影像领域的纳米探针,尤其是介孔硅纳米探针的合成、性质及其于生物医学方面中的发展与应用进行了概括论述。  第二章介绍了介孔硅纳米(MSNs)共掺杂Gd3+和Al3+并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负载Ru(bpy)32+制备了的Ru/Gd-Al@MSNs。所得复合纳米探针以小鼠为模型作为荧光和磁共振(MR)双模态成像造影剂进行了应用。以一系列含Gd的硅纳米粒子,包括Gd@MSNs,Gd-Al@MSNs,和Ru/Gd-Al@非介孔硅纳米粒子(Ru/Gd-Al@NSNs)来考察Al3+和介孔硅对纵向弛豫率(r1)以及荧光性质的影响。Al3+的共掺杂提高了Gd3+的有效负载量,而介孔结构则提高了水分子交换率。这些改进能够提高Ru/Gd-Al@MSNs探针的成像效果。此探针显示出了比商业造影剂(Gd-DTPA)更高的弛豫率(19.2 mM-1s-1)。介孔结构为通过简单的离子交换作用而负载Ru(bpy)32+分子提供了大比表面积,且Ru/Gd-Al@MSNs探针能够发射出强红色荧光。Ru/Gd-Al@MSNs在双模态成像中的多功能性通过小鼠模型的活体荧光成像和T1-加权磁共振成像来说明。实验证明这些纳米粒子生物相容性好并能够通过新陈代谢而自然地从小鼠体内排泄出来,这使其具有临床应用的前景。  第三章中利用共缩合法一步合成了氨基修饰的钆-铝共掺介孔硅纳米粒子(Gd-Al@MSNs-NH2),之后与活化的近红外染料分子Cy5以共价键方式结合,制备得到了近红外-MRI双模态成像纳米探针Gd-Al@MSNs-Cy5。所得纳米粒子粒径均匀、分散性良好,制备方法简便、环境友好,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毒性小。此探针除了具有同样较高的弛豫率(17.7 mM-1s-1)之外,还具有近红外荧光性质,在活体荧光成像应用中因为可以避免生物自体荧光和散射光的干扰所以灵敏度更高,成像效果更好。该纳米探针的生物相容性好,在小鼠体内经过2小时的血液循环可以容易的经过胃肠途径排泄出来,在近红外-磁共振成像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其他文献
目的 心理护理干预亲属活体肾移植病人中的应用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分析.方法 以本院收治的70例亲属活体肾移植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干预措施的差异性均分为对照组和观
摘要:本文讨论了一种一锅法合成制备单分散银铂纳米合金AgPt nanocrystals (NCs)的方法。水溶性的氧化石墨烯(GO)用于还原银离子,并进一步诱导银纳米颗粒在其表面生长。利用这种均相成核的方法,银纳米颗粒在GO和PVP(还原剂和稳定剂)共存时,在反应容器中成核并生长。银纳米颗粒附着在石墨烯表面,形成石墨烯-银纳米粒子复合物,而后作为模板利用金属置换的方法将铂在银纳米颗粒表面富集生长。
目的:探讨线粒体tRNAPhe 593T>C对MT-ND614484T>C相关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收集的742例汉族LHON患者和376例对照进行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并对
该论文通过合成TAME的研究,加深了甲醇/异戊烯醚化反应过程的认识.本着有利于工业化生产的目标,在许多方面都采取了相应措施,以尽量模拟实际生产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了系统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