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来源 :昆明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Andy_n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测定苦参等23种中草药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筛选出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中草药。2.追踪分离苦参活性段的单体化合物,鉴定其结构,测定其体外抗菌活性。3.评价抗菌活性化合物与临床常用抗生素联合使用的体外抗菌作用方式。[方法]1.采用生物活性导向分离技术(Bioactivity-guided fractionation),将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与溶剂萃取法、酸提碱沉法、硅胶等色谱分离手段相结合,从活性中草药乙醇提取物的活性分段物中追踪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并将理化方法和现代波谱分析技术相结合鉴定其结构。2.对各乙醇提取物、分段物及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采用微量肉汤倍比稀释法(broth microdilutionmethod)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F)C)。根据MIC/MB(F)C值,用棋盘式微量稀释法(Checkerboard microdilution method)和时间-杀菌曲线法(Time-Killing curve)来评价单体化合物与临床常用抗生素联合使用的抗菌效果。[结果]1.从苦参乙酸乙酯不溶物、pH值为10的沉淀物、pH值为10的氯仿萃取物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为:槐属二氢黄酮G(1)、苦参酮(2)、苦参啶(3)、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4)、龙胆双糖(5)、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7-龙胆双糖苷(6)、三叶豆紫檀苷(7)、邻羟基苯甲酸(8)、十六烷酸(9)。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菌活性测定,结果显示:邻羟基苯甲酸、三叶豆紫檀苷、苦参酮、槐属二氢黄酮G对标准金黄色葡萄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尤其苦参酮和槐属二氢黄酮G的MIC/MBC值在0.5~62.5 μg/mL之间,显示出中等到显著的抗菌活性。2.苦参酮与临床常用抗生素联合作用于MRSA,棋盘法结果显示:苦参酮与青霉素钠联合作用,表现为协同、相加作用的菌株分别为3株、1株。苦参酮与氨苄西林联合作用,表现为协同、相加作用的菌株分别为5株、2株。苦参酮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作用,表现为协同、相加作用的菌株分别为3株、1株。苦参酮与亚胺培南/西司他汀联合作用,表现为协同、相加作用的菌株分别为3株、1株。苦参酮与头孢曲松联合作用,表现为协同、相加作用的菌株分别为2株、2株。苦参酮与阿米卡星联合作用,表现为协同、相加作用的菌株分别为5株、2株。3.对棋盘法测试结果中显示出协同抗菌作用的MRSA菌株,进一步采用时间-杀菌曲线法评估联合作用的方式,结果显示:对于MRSA42,苦参酮与青霉素钠浓度为MIC、1/2MIC时联合作用,在4 h时联合作用方式均为协同;苦参酮与氨苄西林浓度为MIC、1/2MIC、1/4MIC时联合作用,分别在12h、12h、8 h时联合作用方式为协同。对于MRSA70,苦参酮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作用方式为无关。对于MRSA82,苦参酮与头孢曲松浓度为MIC时联合作用,在24h时作用方式为相加;苦参酮与阿米卡星浓度为MIC、1/2MIC、1/4MIC时联合作用,分别在24 h、24 h、12 h时联合作用方式为协同。对于MRSA166,苦参酮与青霉素钠联合作用方式为无关;苦参酮与氨苄西林联合作用方式为协同;苦参酮与亚胺培南/西司他汀浓度为MIC时联合使用,在24h时联合作用方式为相加;苦参酮与阿米卡星联合作用方式为协同。对于MRSA331,苦参酮与青霉素钠浓度为MIC、1/2MIC时联合使用,联合作用方式均为协同;苦参酮与青霉素钠联合作用方式为无关。[结论]1.本论文对苦参乙醇提取物进行体外抗菌活性成分追踪,从活性分段物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槐属二氢黄酮G、苦参酮、苦参啶、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龙胆双糖、7-羟基-4’-甲氧基异黄酮-7-龙胆双糖苷、三叶豆紫檀苷、邻羟基苯甲酸、十六烷酸,其中槐属二氢黄酮G、苦参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抗菌活性。2.对于MRSA42,苦参酮与青霉素钠、氨苄西林联合作用方式为协同;对于MRSA82,苦参酮与阿米卡星联合作用方式为协同。对于MRSA166,苦参酮与氨苄西林联合作用方式为协同。对于MRSA331,苦参酮与青霉素钠、阿米卡星联合作用方式为协同。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骨化三醇和阿法骨化三醇治疗血液透析患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SHPT)的疗效.方 法:将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SHPT患者随机均分为A 组和B 组, A 组给予骨化三醇冲击疗法
2019年8月,"饭圈女孩出征香港废青"事件引发轰动,与以往不同的是,"饭圈女孩"成为此次出征的主力军。本文试图以社会认同理论为依据,对"饭圈女孩出征"行动的社会认同过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