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渔戏曲十种》是明清时期戏曲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其语言的通俗性,使其成为了研究明清时期民间地方语言特点的重要资料。所以,本文选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风筝误》这一文本中虚词的用法及其意义,并且通过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不仅从横向上把握虚词的使用方法,而且还从纵深方向考察虚词用法的变化。文中尤其注意到对那些低频虚词的使用方法与语法意义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对这些虚词的见解与看法,挖掘出那些有特殊用法或者时代特色的虚词。总的来说,本文的写作内容,主要是侧重于梳理不同时期的不同虚词在出现频率以及使用范围上的变化,以揭示该虚词的发展在历时层面上的反映。本文的主体、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交代了研究汉语虚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选取《风筝误》这一文本的原因、虚词如何分类的问题、《风筝误》的简介与研究现状,以及文章所选取的版本和研究方法与思路。第一章,主要内容是统计《风筝误》中的介词出现的频率与分析其具体用法。文章从用法与功能角度出发,将《风筝误》一文中的介词主要分为五类:引介时间、处所;引介对象、范围;引介原因、目的;引介工具、方式;引介凭借、依据。结合前人对这些介词用法的见解,对《风筝误》一文中的介词用法进行深入地探讨。并且,通过分析这些介词在不同时期使用频率的差异,总结出该文本中介词的使用情况与特点。第二章,主要是统计和分析《风筝误》中的连词用法。文章从连词的结构特点与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入手,将《风筝误》一文中的连词主要分为九类:并列连词;承接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词;转折连词;假设连词;让步连词;条件连词;因果连词。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之上,结合前人对这些连词用法的见解,对《风筝误》一文中的连词用法进行深入探讨。并且,通过分析这些连词在不同时期使用频率的差异,总结出该文本中连词的使用情况与特点。第三章,主要是统计和分析《风筝误》中的助词用法。文章从助词在句子之中所起的语法功能与作用角度入手,将《风筝误》一文中的助词主要分为五类:动态助词;事态助词;结构助词;语气助词;尝试态助词。在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的基础之上,结合前人对这些助词用法的见解与看法,对《风筝误》一文中的助词用法进行深入探讨。并且,通过分析这些助词在不同时期使用频率的差异,总结出该文本中助词的使用情况与特点。结语,简要梳理《风筝误》这一文本中的虚词系统,由此总结出,在共时与历时的汉语发展过程中,虚词所呈现出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的规律,以及这些虚词在《风筝误》中比较特殊的一些用法。从纵向上来看,《风筝误》产生于明末清初时期。鉴于学术界对于汉语史的分期向来存在争议,因此,我们采取的是王力先生对于划分汉语史分期的论述,那么,这一时期应该归属为近代汉语时期。这一时期的语言,可以说在汉语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连接中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重要环节。就虚词的发展演变与特点而言,也反映了汉语语言发展的这一规律。总的来说,《风筝误》作为明清戏曲作品的一个“缩影”,其语言的特殊性与代表性十分显著。这是因为李渔戏曲的创作模式与传统戏剧不同,李渔是以一种轻松诙谐的态度,来调侃剧中的正面人物。此外,《风筝误》这一文本的语言通俗有趣,有通俗化与民间化的倾向,能够真实地反映明清时期语言使用的面貌,《风筝误》这一文本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语言具有较高的语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