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光谱的光照环境对恒河猴屈光发育的影响。方法:12只平均年龄95天的恒河猴,随机分为全光谱组(n=3)、荧光灯(n=3)、白炽灯(n=3)、紫光灯(n--3)进行每天12小时的光照(8AM-8PM)。光照前及光照后2、4、6、8、12周时重复测量眼球的生物学参数(包括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各部分长度等)观察各指标的变化趋势。各时间点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全光谱灯组、荧光灯组及白炽灯组光照前后各时间点屈光度及眼轴各部分长度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2)与全光谱灯、荧光灯及白炽灯组相比,紫光组的眼轴及玻璃体腔长度增长减慢,眼球屈光度下降减缓,至第6次测量(光照12周末)时,紫光组与全光谱组、荧光灯组及白炽灯三组相比:眼轴长为(18.96mm vs19.13mm/19.19mm/19.30mm, P<0.05);玻璃体腔长度为(12.17mmvs12.45mm/12.51mm/12.48mm, P<0.01);屈光度为(2.21D vs1.46D/1.54D/1.44D,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紫光组光照后各时间点的角膜屈光度,前节长度、晶体厚度与其它三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短波长紫光诱导恒河猴眼轴及玻璃体腔延长减速,正视化进程减慢。2)全光谱灯组、荧光灯及白炽灯灯光在短期内(12周)尚未对恒河猴眼球的屈光发育产生明显影响,尚需进一步观察。3)紫光引起眼球屈光发育改变的机制可能与光谱不全引起视色觉通路信号对比异常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