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小说的叙事学分析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qrxbqr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目漱石踏上文坛的时候(1905年),日本的新体小说已经相当成熟,而自然主义文学,又把小说带上了新的高峰,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成熟的境地。“自然派”的作家,标榜作家放弃理想,只要写真实、只要暴露社会的黑暗面就够了。夏目漱石的创作主张和自然主义文学流派截然相反。在创作初期,他坚持强烈的正义感,主张文学可以“虚构”,提倡有余裕的小说即“低徊趣味”的小说。认为艺术要超脱现实,超脱人情,才是美的。他在后期的小说创作中贯穿“自我本位”的思想,主张以日本民族文化为核心,建立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新文化。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个伟大作家的高贵品格和对明治社会的批判精神,赢得“伟大的人生教师”的称号。 生活上的不如意造就了他敏感的神经,使得他比别人更能体验到人情的冷暖,发现社会的黑暗。加之他具有高深的汉学功底,又受过西方文化思潮的熏陶,所以比起同时代的作家他的创作是左右逢源,技高一筹。 本文将对夏目漱石的小说进行文本分析,从叙事学的理论视角分五章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夏目漱石的叙事技巧和驾御语言的能力,领略他在文学创作上的艺术成就。 论文的引言,简要介绍夏目漱石的生平及其创作情况,国内外目前夏目漱石的研究概况,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第一章,评论夏目漱石的主要的文学理论即叙事理论,重点分析“余裕”论、“自我本位”、“非人情”三个主要观点,夏目漱石所阐释的这些理论的内涵,以及他自己在小说创作中又是如何运用这些理论的。 第二章,运用叙事学的理论分析夏目漱石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漱石的小说采用了不同的叙事视角,主要以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的全聚焦和第一人称的限制内聚焦为主,而很少使用不利于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第三人称叙述的外聚焦的叙事视角。 第三章,分析漱石小说的叙事结构,本文作者认为,漱石的小说结构安排是没有固定模式,小说的内容长短不一,结构紧慢不一。一切都是为了适用报刊连载的特点,为了作品引人入胜,赢得读者的数量。但是,其结构有总体的统一性。在多部小说中,设计在主题内容上有内在联系的故事情节,塑造性格不断建构发展的人物形象,创造特定的叙事结构,是夏目漱石小说的另一重要成就。
其他文献
赵树理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在文学史上体现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力图把他纳入知识分子的范围加以考察,力求从一个新的视角找到认识赵树理独特价值的另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文论发展的繁荣期,而这一时期出现的刘勰的《文心雕龙》正是文论史上最杰出的代表。范畴是文论的重要组成元素,《文心雕龙》中涉及到文学创作、风格、
作为一种新诗体,元散曲鲜明的审美个性当是它的喜剧精神。尽管传统诗词并不乏喜剧作品,但直到元散曲,喜剧才第一次成为主流审美形态。而长期以来,对元散曲这一领域的研究十分薄弱
巴金先生(1904~2005)因其中长篇小说而驰誉文坛,晚年又因“讲真话”的大书——《随想录》为世所重,但巴金创作跨度大、数量多的短篇小说,相关的研究则略显沉寂。依学界对其“现代文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一九五二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法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本文以西方文学史为平台,对莫里亚克的小说主题进行了研
《后汉书·西羌传》作为中国“正史”关于“异族”书写的典型文本,其被解读的过程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首先是在古代中国礼教伦常和宗法阶序的社会情境下,《西羌传》从书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