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河流域平原区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近20多年,随着海河流域平原区经济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愈高,该地区已成为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之一。其中作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出现了水资源利用和环境等严重问题。本次研究的目的是在已有的科研成果基础上,尝试建立一种大范围的流域模型,以便对海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进行分析。本文采用GMS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根据现有掌握的钻孔资料边界条件和各种源汇项建立概念模型,在通过LPF软件包结合建立基于层状结构的数值模型,并通过参数分区方式赋值水文地质参数。通过模型识别拟合各种参数,分析地下水均衡状况,流场分布状况,进行地下水资源评价并制定南水北调节水措施,预测地下水水位发展趋势。研究选取水文地质勘探与观测数据资料系列最为齐全的时段(1980年1月~1999年12月)为模型识别的模拟期,研究区模拟期内地下水系统总补给量为155.8亿m~3/a,总排泄量为195.88亿m~3/a,均衡差为40.08亿m~3/a,为负均衡。海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天然资源总计138.45×108m~3/a。2010年起启动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大缓解了海河流域平原区的供水紧张局面。预测以2000年末的水位作为初始流场,模拟从2001年1月到2030年1月,南水北调启动前10年和启动后20年,地下水流场的变化趋势。在南水北调启动以前计算的2009年末水位与初始水位相比,水位持续下降。在山前部分城市中心位置处降幅在5-15m。河北中原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下降不多,多为0-5m。河南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位下降不多。南水北调启动后20年间潜水水位逐渐回升,水位大幅抬升区域主要集中在山前地带,尤其是城市位置,最大水位回升可达20m以上。对于中部平原,虽然潜水开采量不大,但其停采量很小,水位基本上是持续下降趋势。在河南和山东等地,水位变幅基本上在-5m—5m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