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先进的诊疗技术虽然显著降低了肿瘤相关性死亡率,但治疗相关性心脏毒性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却与日俱增,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氟尿嘧啶类药物是广泛应用于消化道等恶性肿瘤的抗代谢药物,是引发心脏毒性的第二大类药物,然而,人们却常常忽视或缺乏对其心脏毒性及其危害的认知。本文旨在精确评估氟尿嘧啶类药物相关性心脏毒性在消化道肿瘤患者中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搜索氟尿嘧啶类药物治疗消化道肿瘤引发心脏毒性相关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结果:纳入的29项研究共8976名患者中,心脏毒性发生率为4.28%(95%CI:2.81-6.48,p<0.001),心脏毒性相关死亡率为0.39%(95%CI:0.16-0.97,p<0.001),心脏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0.45%(95%CI:0.19-1.06,p<0.001)。最常见的心脏毒性症状为胸痛,其发生率约为2.27%(95%CI:1.56-3.29,p<0.001),其它较常见的症状有呼吸困难(0.89%)、心悸(0.64%)、高血压(0.04%)、心力衰竭(0.39%)。5-FU组的心脏毒性发生率为4.00%,显著高于卡培他滨组的心脏毒性发生率3.63%(p<0.001)。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2.49%(95%CI:1.68-3.66,p<0.001),2.54%的患者存在心律失常,1.73%的患者存在缺血性改变。既往存在的缺血性心脏病(RR:3.13,95%CI:2.00-4.91,p<0.001)、静脉持续输注5-FU、联合治疗,尤其是与铂类药物联合可能是心脏毒性相关易感因素。研究类型、研究样本量以及各研究对心脏毒性的定义可能影响心脏毒性发生率。结论:对于消化道肿瘤患者而言,氟尿嘧啶类药物相关心脏毒性的发病率约为4.28%,与其相关的死亡率约为0.39%,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胸痛,最常出现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改变。既往存在的缺血性心脏病、静脉持续输注5-FU、联合治疗,尤其是与铂类药物联合可能是心脏毒性的易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