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机器人与人和环境的交互过程中,柔顺运动可以确保稳定的接触和操作的安全性,同时也能有效增强机器人运动性能,已经成为机器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利用扭矩传感器可以实现刚性机器人柔顺控制,然而随着机器人所需刚度持续降低,传感器灵敏度的增加,控制不稳定的几率也随之增加。机械式变刚度机器人关节在驱动部件与执行部件间串联或并联刚度可调的弹性环节,由于其良好的柔顺性和刚度可调特性,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人机安全性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机器人与人和环境的交互过程中,柔顺运动可以确保稳定的接触和操作的安全性,同时也能有效增强机器人运动性能,已经成为机器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利用扭矩传感器可以实现刚性机器人柔顺控制,然而随着机器人所需刚度持续降低,传感器灵敏度的增加,控制不稳定的几率也随之增加。机械式变刚度机器人关节在驱动部件与执行部件间串联或并联刚度可调的弹性环节,由于其良好的柔顺性和刚度可调特性,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人机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机械式变刚度机器人关节目前还处于变刚度原理和关节结构设计阶段。现有的关节还往往存在刚度变化能力不足、消耗能量高、以及结构不够紧凑等问题。绳索驱动式变刚度关节,采用类似于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组合的拮抗驱动方式,与人类关节的柔顺运动方式最为接近。然而绳索驱动拮抗式变刚度关节往往会存在关节刚度或输出力与关节位置的耦合问题,给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带来很大挑战。该文针对绳索驱动的拮抗式永磁变刚度机器人关节特性和控制方法研究中所涉及的若干问题展开工作。(1)针对绳索驱动拮抗式变刚度机器人关节在绳索有效拉力范围内刚度变化能力不足的缺点,提出一种永磁变刚度部件。在绳索拉力一定的情况下,永磁弹簧的非线性和绳索单元的非线性组合使关节刚度的变化范围增加。同理可知,实现同样的关节刚度变化范围,用永磁弹簧代替传统定刚度金属弹簧的好处是可以减小所需绳索拉力,进而可以减小电机功率与体积。并利用虚位移法建立了永磁变刚度部件的绳索拉力与刚度的解析数学模型。(2)基于永磁变刚度部件设计了一种拮抗式变刚度机器人关节,建立了其刚度模型。采用梯形布局,构建了一种具有主被动柔顺性的拮抗式变刚度机器人关节,减小了变刚度关节的结构尺寸与重量,提升了了关节刚度调整能力。以并联机器人构型为基础,建立起关节的刚度,位置和变刚度部件的刚度映射关系,并利用雅可比矩阵和模型间静力学关系,得到变刚度机器人关节的刚度模型,此模型不仅可以用于现有关节刚度关系的描述,也同样适用于多自由度变刚度关节的刚度表征。(3)针对绳索驱动并联变刚度关节的位置与刚度耦合问题,提出了一种位置与刚度解耦混合控制策略,实现了变刚度机器人关节的位置与刚度解耦独立控制。并对该变刚度机器人关节的特性进行了介绍和实验验证。该变刚度关节具有较短的刚度调整时间,较大的刚度调整范围,以及较强的运动性能。上述实验不仅验证了该解耦控制方法的有效性,也同样证明了采用永磁变刚度部件的变刚度关节,实现同样关节刚度时具有节能特性。该解耦方法同样也适用于并联多自由度变刚度关节的控制。(4)针对变刚度关节的位置控制精度和稳定性问题设计了两种控制器。针对变刚度关节的位置控制精度受关节刚度变化影响大的缺点,设计了一种双闭环解耦控制器。通过动力学建模和稳定性判据,得到变刚度关节的控制器参数范围,改善了变刚度关节的位置控制效果。针对变刚度关节控制器对外界扰动敏感的缺点,设计了双环解耦鲁棒控制器。将不确定性刚度摄动和外部扰动代入约束条件,采用凸优化方法求解,得到最优H∞控制器。实现了关节的刚度与位置解耦控制的同时具有较好的扰动抑制能力。仿真分析与实验结果共同表明,关节处于不同刚度状态时,采用双环解耦鲁棒控制器都具有较好的位置响应能力和较强的扰动抑制能力。(5)设计了变刚度关节的主动柔顺控制器,并提出了外力补偿机制,实现了变刚度关节柔顺控制,提高了变刚度关节的位置跟踪精度。根据三维力矢量闭合原理,将绳索驱动式变刚度关节,看成是带有约束环节的串并联混联结构。考虑约束环节在绳索拉力和外力间的屏蔽作用,通过绳索空间、关节空间和操作空间的静力学分析,得到绳索拉力、外力与等效关节驱动力的力学模型。实现了不同刚度条件下的外力补偿,提高了变刚度关节的位置跟踪精度。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炎症、创伤、肿瘤等原因造成的骨缺损是当今人类社会的一大健康挑战。实现高效稳定的骨组织再生是亟待被满足的一大临床需求。通过支架、种子细胞及生物活性因子的协同作用,骨组织工程为实现理想的骨修复提供了新的契机。水凝胶是一种和细胞外基质结构和性质相似的高度含水的三维网络仿生材料,被广泛用作组织工程支架及药物递送载体。在生物医学应用中根据其用途不同,水凝胶不断被改性、修饰,以获得更具优势的性能。其中
网络是对现实世界复杂系统的抽象表达,其中,节点代表基本的实体单元,连接代表实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常网络是演化的,这不仅体现在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还体现在随之而来的网络功能的动态改变。探讨导致网络拓扑结构变化的原因,以及该变化与网络功能表现的关系,一直是网络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尽管人们做了充分的研究,但是,对于何种机制驱动了网络的这种变化尚不明确。本文针对网络演化及演化过程中的连接机制进行研究,目
“智慧”使人类善于收集、整理、思考与加工数据并吸纳形成自身知识结构。但随着数据量井喷,海量的数据集的不间断生长使得人类没有足够的精力去进行数据处理,因此人类希望能够制造多个“分身”以帮助人类解决数据处理问题。人工智能便是顺应时代的产物,研究者希望其能够通过对海量大数据的计算分析拥有类脑智慧以具备感知、认知与辅助决策能力。医疗大数据由于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成为了人工智能率先突击的“桥头堡”。但是由于
研究目的:携带BRCA1致病性胚系突变的健康女性乳腺癌风险高,并且多数BRCA1胚系突变乳腺癌表现为三阴性乳腺癌,然而这种组织特异性致癌作用及肿瘤表型偏好的机制尚不明确。近期多项研究表明BRCA1在乳腺上皮细胞分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提示BRCA1基因胚系突变对乳腺组织的特异性致癌作用及肿瘤表型偏好性可能与BRCA1胚系突变对正常乳腺组织的作用相关。本研究旨在分析BRCA1突变携带者与非携带者正常乳
齿轮系统是最常用的传动系统,传统的齿轮设计是从其强度校核的角度来进行的,但对于实际传动系统来说,啮合过程中的动态特性对系统的平稳性、精确性以及可靠性有较大的影响。对于确定性齿轮系统,通过数值和近似解析两种方法对响应结果进行求解,同时对系统中的一些非线性现象进行了研究,对影响系统响应的主要结构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为结构设计的改进以及不同工况下系统结构参数的选取提供理论依据。通常情况下,由于结构参数(
加热炉是钢铁产业生产线中关键的设备之一。其中,加热炉炉温的优化设定是加热炉炉温优化控制的关键。从现实生产来看,大部分的研究一般只讨论加热炉在某种特定生产工况下的炉温优化控制问题,而对加热炉在实际现场中经常遇到的变规格工况和延迟待轧工况下的在线炉温优化问题研究较少。以往遇到此类问题,大都是依靠人工经验手动调整,容易造成加热炉生产效率降低和钢坯出炉质量下降等问题。因此,不少学者试图求解加热炉在线炉温优
研究目的精神病性症状和认知损害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临床特征;除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外,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共患躯体疾病。非稳态负荷(AL)是反映持续应激刺激或应激反应适应不良对大脑和生理系统造成磨损消耗的慢性应激模型,对理解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易患躯体疾病有一定科学意义,可能有助于早期预测不良结局以指导临床干预。本研究从多系统的观点探索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以及易共患躯体疾病的生理异常状况。以AL指数反
煤与瓦斯突出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矿井动力灾害,国内外学者虽然已经对煤与瓦斯突出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成果,但煤与瓦斯突出演化过程及机理仍然未能彻底掌握,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红阳二矿突出实例的研究,获得了更加具体的多种突出特征和突出形式,掌握了突出特征的宏观变化规律;采用相似模拟手段进行了突出强度实验,获得了瓦斯压力、地应力、放散初速度指标与突出强度的经验关系,再现了突出特征的
[目的]目前大多数恶性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和化疗,但是因为肿瘤的耐药变异和早期诊断率较低,所以导致恶性肿瘤死亡率很高。在骨科骨肉瘤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目前的治疗方案都有一定的副作用、缺陷和不足。而纳米科学技术是正在崛起的新科技,纳米材料的抗肿瘤性也是近年来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纳米碳材料(Carbon-based Nanomaterials)较其他纳米材料有众多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世界第三高发恶性肿瘤,肝脏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约2/3的CRC患者因肝转移死亡,因此在CRC治疗的整个病程中对肝转移灶的治疗更为积极。除手术和全身系统治疗外,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因其可重复性、微创性和较高的局部控制率等优点,在结直肠癌肝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