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人群夜尿钠、钾及钠钾比值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中美心肺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简称中美合作研究)于1983-1984年秋季在我国北方和南方4组人群(北京首钢工人、北京石景山农民、广州造船厂工人、广州番禹县农民)中进行基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并随机抽取10%的小样本(年龄35~59岁)进行连续3天的夜尿收集和24小时膳食回忆调查。1985-1986年春季对小样本人群重复进行连续3天的夜尿收集和膳食调查。测定并计算6天平均8 h夜尿钠、尿钾及膳食营养素摄入水平。从1987-1988年起,每两年对研究对象进行一次随访直至2005年底,记录心血管事件(冠心病、脑卒中)发生情况。分别根据夜尿钠、尿钾及尿钠钾比值的三分位数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比较各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别探讨夜尿钠、尿钾及尿钠钾比值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关系。此外,根据8h夜尿钠和尿钾的中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高低两组,并两两组合为高钠-低钾组、高钠-高钾组、低钠-低钾组和低钠-高钾组,以高钠-低钾组为参照,探讨不同尿钠、尿钾水平组合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954名研究对象纳入最终分析,基线平均年龄为46.44±6.20岁,其中男性459名(48.11%),北方人群411名(43.08%),城市人群491名(51.47%)。对研究对象中位随访18.6(18.3,19.3)年后,共发生心血管事件81(8.49%)例,包括脑卒中事件64例和冠心病事件20例。尿钠三分位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77%、7.23%和14.47%,多因素分析调整年龄、性别、城乡、工作类型、吸烟、饮酒、血清总胆固醇、体重指数、南北、教育程度、总能量摄入、尿钾水平、收缩压及降压药治疗后,随着尿钠水平的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呈显著增加趋势(趋势性检验P=0.002),与第1分位组相比,第2,第3分位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HR值)及95%CI分别为1.80(0.85~3.81)和3.35(1.50~7.50)。尿钠钾比值三分位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09%、10.06%和11.32%(趋势性检验P=0.0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与第1分位组相比,第2,第3分位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分别增加1.11倍(HR,2.11;95%CI,1.09~4.08)和1.13倍(HR,2.13;95%CI,1.09-4.15)。从尿钾第1分位组到第3分位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03%、9.12%和11.32%,也呈明显上升趋势(趋势性检验P=0.002),但多因素分析调整其他因素后,尿钾与心血管事件无显著性关联,与第1分位组相比,第2,第3分位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HR值)及95%CI分别为1.52(0.80~2.90)和1.30(0.63~2.69)。此外,以高钠-低钾组为参照,高钠-高钾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未有降低(HR,1.04;95%CI,0.56~1.95);低钠-低钾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61%(HR,0.39;95%CI,0.18-0.85),低钠-高钾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最低,与参照组相比,其风险降低68%(HR,0.32;95%CI,0.11-0.93)。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尿钠、尿钠钾比值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独立正相关。高尿钠水平下,即使尿钾水平较高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并未降低;低钠水平下,不论尿钾水平的高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均显著降低。因此,预防心血管疾病要改变高钠低钾的膳食模式,增加钾的摄入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减少钠盐的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