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邮政储蓄从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然而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邮政储蓄在体制、经营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迫切需要政府采取相应措施,对其进行符合国民经济需要的改革。从金融体制改革的角度看,为履行加入WTO时的承诺,我国2006年12月全面对外开放金融领域。我国邮政储蓄的改革势在必行,否则,符合国民经济需要的完善的金融体系难以成形,整个金融体制改革的成效都将受到重大影响。从邮政体制改革的角度看,2005年7月《邮政体制改革方案》在国务院常委会议上被“原则通过”,这标志着邮政体系新一轮的改革正式启动。该方案提出了邮政储蓄的改革方向——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实现金融业务规范化经营。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邮政储蓄如何在新的形势下适应新的环境,不断提高邮政储蓄的竞争力,适应中国经济、金融改革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笔者选取“我国邮政储蓄改革研究”作为硕士论文的题目,通过借鉴邮政储蓄改革的国际经验,分析我国邮政储蓄制度安排的演进,探讨我国邮政储蓄的改革现状,得出我国邮政储蓄进一步改革的对策与建议。笔者希望通过研究,能够为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为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进上一点绵薄之力。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邮政储蓄的基本概述。通过对邮政储蓄的含义、产生与发展的概述、特点和作用的分析,确定本文研究的基础。第二部分,邮政储蓄改革的国际经验。邮政储蓄改革之路主要有两种:一是公司控股式的商业化改革模式,以德国1989年至今的改革为代表;二是行政隶属式的准商业化改革模式,以日本20世纪50年代到2005年的改革为代表。本章主要是通过对德国和日本的改革历程进行研究,吸收邮政储蓄改革的国际经验,得出对我国邮政储蓄改革的启示。第三部分,我国邮政储蓄的制度变迁分析。自1986年我国恢复了邮政储蓄业务以后,邮政储蓄制度安排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而不断演进。本章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思路,找出我国邮政储蓄制度安排的演进逻辑,说明为什么邮政储蓄的改革方案最终以“建立邮政储蓄银行”为定论。第四部分,我国邮政储蓄改革的现状分析。本章以“建立邮政储蓄银行”为前提,由内而外,按照“微观——宏观”的顺序,从我国邮政储蓄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其所处的宏观金融环境两个方面,对我国邮政储蓄的现状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我国邮政储蓄改革的对策建议。本章从明确邮政储蓄银行的功能定位、建立竞争优势,与相关体制改革保持联动,完善邮政储蓄发展的外部环境等三个方面,提出我国邮政储蓄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第一,日本邮政储蓄民营化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分析。第二,以“筹建邮政储蓄银行”为前提,重新对我国邮政储蓄发展现状的进行审视。第三,明晰我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功能定位。本文认为我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应该采取两步走的战略,近期定位于农村银行、零售银行,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逐渐实现商业化,依循全球银行业的混业经营趋势,最终发展成为全能型商业银行。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第一,数据资料收集困难,计量分析能力的薄弱,使得本文无法从计量分析的角度,深入探讨我国目前邮政储蓄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第二,理论水平与思想层次有限,使得本文无法深入地从不同的利益集团博弈的角度把握邮政储蓄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三,相关行业经验的缺乏,使得本文只能从一般项目实施的角度进行探讨,无法从细节上把握邮政储蓄改革的实际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