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先通过文献研究确定最常用的糖尿病足(DF)辨证分型,后探讨DF临床特点及其中医辨证分型与血糖、血脂、尿酸及凝血四项等化验指标间的相关性。一方面为DF中医辨证分型的统一提供较可靠的证据支持,另一方面将其中医辨证客观化、准确化,补充望闻问切四诊的不足。方法:本课题先通过检索并筛选近十年发表在三大中文数据库里关于DF中医证型的文献,统计出常用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常见的证型,从而确定本课题临床研究使用的辨证分型。然后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DF患者117例(选择非糖尿病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根据DF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按照文献研究所确定的辨证分型进行辨证。同时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入院后首次血常规、血脂、肝肾功能及凝血四项等化验指标。最后使用SPSS21.0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研究DF临床特点及其不同证型与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通过文献整理,出现频率最高的DF辨证分型是:寒湿阻络、湿热毒盛、血脉疲阻、热毒伤阴及气阴两虚;出现频率最高的6种证型依次为:湿热毒盛型(15.1%)、血脉瘀阻型(11.8%)、热毒炽盛型(7.7%)、气阴两虚型(7.1%)、寒湿阻络型(5.9%)和热毒伤阴(5.3%);出现频率较高的证素依次为:瘀血(20.2%)、气虚(15.7%)、阴虚(12.1%)、湿热(11.2%)、热毒(7.8%)、血虚(6.1%)及阳虚(3.5%)等。2.所纳入病例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1;60岁以上的患者占总体的71.8%;既往有吸烟史和饮酒史的患者分别占总体的65.5%和59.8%;既往曾有高血压、脑梗塞、冠心病病史者分别占总体的84.6%、65.5%、64.1%;糖尿病病程10年及以上者占总体的75.2%。3.纳入的病例中,血脉瘀阻型患者最多,占总体的31.6%;余下依次为:湿热毒盛型(29.1%)>气阴两虚型(17.9%)>寒湿阻络型(11.1%)>热毒伤阴型(10.3%)。4.早期DF患者仅占总体的12%,以湿热毒盛型最多;中期患者占总体的45.3%,以湿热毒盛型和血脉瘀阻型最多;晚期患者数占总体的42.7%,其中以气阴两虚型多见。5.热毒伤阴型患者FPG最高,与其他四种证型患者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热毒伤阴型患者HbA1c最高,与血脉瘀阻型、湿热毒盛型以及气阴两虚型患者比较,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寒湿阻络型患者HbA1c较高,与湿热毒盛型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6.DF组患者TG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寒湿阻络型患者TC升高,与血脉瘀阻型、热毒伤阴型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与气阴两虚型患者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湿阻络型患者LDL-C最高,与其他四组比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湿热毒盛型组TG较高,与血脉瘀阻型、热毒伤阴型以及气阴两虚型患者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DF组患者APTT较对照组延长,FIB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气阴两虚型患者APTT延长,与湿热毒盛型及寒湿阻络型患者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脉瘀阻型患者FIB升高,与其他四组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DF组患者尿酸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湿热毒盛型患者UA较高,与热毒伤阴型、气阴两虚型患者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脉瘀阻型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结论:1.关于DF中医辨证分型,各医家在湿热毒盛、血脉瘀阻、热毒伤阴、气阴两虚和寒湿阻络5种证型上基本达成一致。DF实性致病因素主要以瘀血、热毒、湿热为主,其中以瘀血最为常见;虚性致病因素主要有气虚、阴虚、血虚及阳虚等。2.从证型分布看,DF患者以血脉瘀阻型最为常见,其余依次是湿热毒盛、气阴两虚、寒湿阻络和热毒伤阴型。中期患者以湿热毒盛型和血脉瘀阻型多见,晚期患者以气阴两虚型为主。3.热毒伤阴型DF患者以FPG和HbA1c升高为特点,寒湿阻络型患者以HbA1c升高为特点。4.血脂代谢紊乱与DF的发生密切相关。中医“湿邪”是DF患者血脂异常的重要致病因素。湿热毒盛型患者TG升高显著;寒湿阻络型患者LDL-C和TC升高明显。5.DF患者多有凝血机制异常。气阴两虚型DF患者以APTT延长为特点;血脉瘀阻型患者凝血异常多以FIB升高为特点。6.血尿酸升高与DF的发生发展相关。尤其湿热毒盛型DF患者以尿酸升高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