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尤其表现在与国际上其他国家进行的贸易和投资行为上。我国的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由1985年19.56亿美元,经过快速发展,达到了到2015年的1,262.7亿美元。在2003年,中国吸引外资的规模首次超过了美国,成为吸引外资规模最大的东道国。另一方面,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同样增长迅速,进出口总额由1979年的293亿美元到2015年的39,530亿美元。然而,我国东、中、西部在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却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在2015年东部地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占比了 63.38%,中部地区占比26.81%,西部地区占比9.80%;东部地区对外贸易额占比85.22%,中部地区对外贸易额占比7.82%,西部地区占比7.36%。蒙代尔最早在1957年提出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替代模型,随后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以美国和日本两国不同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与替代模型相对的互补模型。针对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数量的同时大幅度增长和地区不平衡性,本文将检验二者之间呈现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中国对外开放的特点。中国经济发展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性,本文将选用1992年到2015年的经济数据分东、中、西三个地区分别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将这些经济数据整理成面板数据,随后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进行面板数据的霍斯曼检验,以确定回归模型到底是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最后对三个区域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回归结果显示:1、在与出口贸易的关系上,外商直接投资不管是在整体来看,还是分东、中、西部有无滞后,其对出口贸易都表现为促进效应。2、在与进口贸易的关系上,外商直接投资运用整体数据,其对进口贸易表现为促进效应,在分东、中、西部无滞后和有滞后时,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进口贸易表现为促进效应,对西部地区的进口贸易表现为替代效应。我们可以得出,中国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之间表现为相互促进的关系,即互补效应。本文创新点在于:1、分东中西部三个区域分别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2、我们在实证研究方面加入了滞后一期的FDI和对外贸易,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结论。根据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给出几点政策建议:1、目前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到一千多亿美元,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我们应该根据东、中、西部各自情况,采取与不同国家建立自贸区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发展外商直接投资;2、加快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脚步,产业链可以由东部向中部西部转移。3、推进进出口贸易相关政策的改革,为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扫清政策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