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是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可再生能源是能源供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全球的普遍共识,世界各国积极构建可再生能源激励机制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可再生能源政策效果评价是衡量政策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是可再生能源政策设计与调整的重要依据。本文针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的效果进行系统研究,剖析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的切入点、侧重点、制度体系特征及历史演化规律,厘清政策的作用效果,为未来政策取向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构建了双视角双维度分析框架体系,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效果进行系统研究。双视角是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分析可再生能源政策效果;双维度是分析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和技术进步两个维度的具体影响,在该框架下本文对可再生能源政策效果进行全面分析和比较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构建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评价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从发展规模维度进行政策效果评价。国际视角下,系统梳理了国际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体系,将该政策体系梳理为7类:财税激励政策、市场化政策、直接投资激励、规划类政策、规制政策、信息和教育投入政策、研发投入政策,在此基础上建立聚合政策评价模型分析大类政策效果。进一步考虑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的延续性,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聚合政策下的具体细分政策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聚合政策中市场化工具、研发投入、财税激励、规划类政策是促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发展的有效政策手段。具体政策中,战略规划是有效的规划类政策,价格政策和补贴政策是有效的财税激励政策,市场化政策中绿证交易和温室气体排放许可具有协同效应。国内视角下,基于我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制度框架,将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整体体系梳理为五个方面:总量目标制度、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上网电价制度、费用分摊制度及专项基金制度,然后建立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总量目标制度、上网电价制度和专项基金制度对提高我国风电规模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退坡机制和可再生能源附加之间存在强烈的协同作用。而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的政策效果在风电发展初期促进效果显著,当风电大规模爆发增长后,由于弃风,并网难等原因,该政策对于风电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双视角下政策效果的对比结果表明,在可再生能源规模发展阶段,规划政策、财税政策及研发投入是双视角下有效的政策,而市场化政策是国际视角下独有的且具有协同效应的政策工具。其次,本文构建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评价面板数据模型,探讨政策对技术创新的促进效果。国际视角下,基于国际可再生能源发电政策体系,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聚合政策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建立具体政策评价模型分析细分政策效果。结果表明,市场化工具政策工具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促进效果最大,财税激励、规划类政策、规制类政策、直接投资激励、研发投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依次递减。具体政策中,战略规划和制度创新对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价格政策和税收激励是有效的财税激励政策;温室气体排放量许可和绿色证书交易是显著的市场化政策;地方政府提供资金是有效的直接投资类政策;规范和标准、及其他强制性要求是有效的规制类政策。此外,国内视角下,将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发电政策梳理为四个方面:战略规划政策、规制管控政策、需求拉动政策、技术推动政策,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修正标准误差模型对我国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的政策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战略规划政策、规制管控政策和技术推动政策是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的主流政策,而需求拉动政策对我国技术创新效果并不显著。双视角下政策效果的对比结果表明,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阶段,规划政策、规制政策与研发投入是双视角下显著的政策工具,市场化政策、财税激励及政府直接投资是国际视角下有效的政策工具。最后本文系统分析典型国家可再生能源战略定位的演化,梳理典型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的演进史,总结如下的政策演化规律:可再生能源政策以国家能源转型为导向,服务于国家能源转型战略;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是政策的根基;高成本在发展初期是可再生能源的本质特征,强制收购和财政补贴政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流政策;政策演变的路径基本一致;政策体系以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为主线。基于双视角双维度的政策效果评价和政策演化规律分析,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战略定位,技术引领;布局优化,政策协同;配额支撑,市场增效;立法保障,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