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永铅锌矿位于湘南铜山岭矿床的西南部,铜山岭花岗闪长岩体的北西缘接触带,大源岭开阔背斜的西翼。基于野外地质调查,综合运用岩石岩相学、成矿构造学、矿体形貌学、矿床地球化学(微量、稀土元素、硫铅同位素)等方法进行研究,深入分析了矿床地质特征及矿体形貌特征、详细划分了矿区成矿构造系列,对比了区域内典型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讨论了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时代。结合区域成矿构造背景,初步建立矿床成矿模式,并且认为江永铅锌矿属于与岩溶作用有关的热卤水-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本论文主要取得以下初步认识: 矿区成矿构造系列分为岩溶型成矿构造系列及岩浆成矿构造系列两个成矿构造系列,且以前者为主。矿区铅锌主矿体的矿体形貌为岩溶型矿体形貌。 矿石微量元素U/Th比值大于1(1.63~4.58),是热水沉积产物的特征;矿石稀土元素普遍呈现轻稀土富集、较大Eu正异常的特征,进一步证明江永铅锌矿是热水沉积的产物;花岗闪长岩稀土元素特征则显示轻稀土富集,Eu负异常的特征,而少量矿石出现Eu负异常,说明热水不是单一来源,可能是地下卤水与岩浆热液混合的结果。矿石硫同位素δ34S值均为正值,表明硫的来源以岩浆热液为主。铅同位素组成分析表明,成矿金属主要来源于下伏古老基底岩石的岩浆,其次是来自于盆地热卤水的成矿物质,可能热液活动时,还萃取少量地层有用物质,只是被后期岩浆热液充分叠加改造。 地层、构造、岩浆岩三者是主要的控矿因素,且以构造作用为主导;矿区容矿构造为岩溶构造,导矿构造为岩浆活动产生的岩体接触带断裂构造。 矿床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古裂隙化阶段、古岩溶化阶段、褶皱层滑成矿预阶段、岩浆底辟成矿阶段。矿区岩溶型矿体形成经历了印支期褶皱层滑成矿预阶段和燕山期叠加成矿阶段,而接触带矿体则是燕山期岩浆热液交代成矿的。矿床主成矿阶段为岩浆底辟叠加成矿作用阶段,形成时代主要为燕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