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果实表面光系统Ⅱ的光能吸收利用特性研究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ahai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日光温室黄瓜生产中产量不稳和卫生安全品质难以保证等问题,本研究以北方白黄瓜为试材,采用有色膜或不同透光率膜、LED灯照射、热激胁迫、授粉及水浸等处理黄瓜果实,测定了黄瓜果实大小、果实重量果皮叶绿素含量,同时利用叶绿素成像荧光仪(MINI-IMAGING-PAM)进行黄瓜果实表面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测定,分析探讨了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及授粉等对黄瓜果实表面光系统Ⅱ光能吸收和利用的影响。1.与黄瓜叶片相比,黄瓜果实表面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及吸光系数Abs.相应降低了8.81%、17.50%、2.83%和9.97%,但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Y(NPQ)上升46.92%,非调节性能量耗散量子产量Y(NO)上升29.12%。棒状类型黄瓜果实与短粗类型相比,其Abs.较低,但光能转化效率高。2.采用透光率不同的淋膜袋和铝箔袋对黄瓜果实进行套袋处理,淋膜袋处理果实鲜果重显著增加果皮且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铝箔袋处理后果实鲜重增加,但果皮颜色变浅,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Fm及Fv/Fm都随透光率的降低而明显降低,与不套袋的对照相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Y(NPQ)及Y(NO)都随透光程度的降低而升高,而实际量子产量Y(Ⅱ)随透光率的降低而降低。3.采用红光LED灯,对黄瓜果实进行光强处理,果实表面Abs.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红光强度为0时,Fv/Fm最高,随光强增加而降低,当光强达到1000μmol·m-2·s-1时,迅速下降,但当光强达2000μmol·m-2·s-1后稳定;Y(Ⅱ)在光强为500μmol·m-2·s-1时最大,而后开始降低,2000μmol·m-2·s-1后稳定。4.用蓝、绿、红3种有色膜对日光温室北方白黄瓜果实进行套袋处理,蓝膜和绿膜套袋处理后第6d,黄瓜果实表面PSⅡFo、Fm、Fv/Fm、Y(Ⅱ)和Y(NPQ)均显著高于红膜和对照;而叶绿素含量、平均光吸收A400-700均显著低于红膜和对照;可是果实光能利用率U以不套袋最高,蓝膜和红膜居中,绿膜最低。5.热激胁迫处理黄瓜果实发现,从49℃开始果实表面PSⅡFv/Fm迅速下降,到58℃时降至0.1左右;Y(Ⅱ)比Fv/Fm对高温更敏感,43℃时即开始下降;4346℃Y(NPQ)升高,Y(NO)变化不明显,当温度上升至46℃以上后,Y(NPQ)迅速降低,接近于零,Y(NO)升高,接近于1。6.授粉结实黄瓜与未授粉果实表面Fo及Fm差异不显著,Fv/Fm、Y(Ⅱ)及Y(NO)较未授粉果实降低,Y(NPQ)升高。水浸处理使黄瓜果实处于缺氧状态,Fo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Fm逐渐减小,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处理20h后, Fo和Fm稳定于0.1150.125和0.1800.195之间;Fv/Fm随处理时间延长而下降,24h后降低至0.316;在Y(NPQ)在处理初期上升,而后开始下降,后期以Y(NO)升高为主。7.低温贮藏处理黄瓜果实发现,处理果实与对照相比,Fo与Fm整体呈现下降趋势;144h以前与对照前期差异不大,稳定在0.70.8之间;,而后开始下降,312h后降低至0.3以下;处理期间Y(Ⅱ)呈阶梯型下降趋势,Y(NPQ)变化幅度较小,保持在0.10.2之间,整体高于对照,而Y(NO)低于对照。
其他文献
矮化密植栽培是现代果树发展的总趋势。利用矮化品种和矮化砧木是实现这一趋势的主要途径。‘中矮1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选育的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梨矮
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又名石刁柏,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有“蔬菜之王”的美称。芦笋以嫩茎为食,雌雄异株,雄株较雌株产量高、品质好、经济效益高。雄性两性株自交后筛选
合理施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当土壤营养各成分的比例不科学时,不仅导致营养成分的相互拮抗作用减弱土壤肥力,而且引起植物生长不健康,从而造成果实品质的下降,产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