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撑竿跳高是典型的“人—物”相互作用的运动项目,运动技术的效果也往往取决于“人”和“物”的协同效应。本文以“人—竿”的时空要素为研究对象,以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特征为实证对象,通过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运动生物力学摄影测量、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揭示了撑竿跳高技术“人—竿”的时空协同规律,并对“人—竿”协同运动的动作形式提出有根据的见解。主要结论为:1、撑竿跳高各技术环节“人”的技术动作与“竿”的状态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人—竿”在技术总体上需要协同运动,并呈现出了时空协同的特性,其协同效果是影响该项目成绩的重要因素。2、根据撑竿跳高跳跃过程“人—竿”系统能量分布与变化的规律,可以将撑竿跳高运动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能量获得阶段、能量储存阶段、能量释放阶段。这三个阶段的目的不同,所以就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提出了特定的要求。高质量的撑竿跳高技术,应该能够充分反映出“人—竿”协同运动的特征,即技术动作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出人体的机能能力,又能够有效地利用玻璃钢撑竿的优越性能。3、撑竿跳高“人—竿”协同技术理论的内涵是:在完成撑竿跳高技术过程中,“人—竿”系统的各要素为获得良好的运动效果,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动作方式及其动作机理。4、世界一流男、女选手H1占身体重心腾起最高点的比例为80.86%和84:94%,H2占身体重心腾起最高点的16.52%和14.47%,H3占身体重心腾起最高点的2.62%和0.59%。表明了当今世界优秀选手腾越的高度仍主要依赖于握竿高度,撑竿反弹的力量主要促进的是人体“倒悬垂”向“倒立”姿势的转换,并非推离撑竿后的高度。5、能量获得阶段的目的是尽量发挥人体的助跑速度,以获得较大的基础性动能,在插穴起跳环节应减少速度的损失,以尽量保持相应的动能储备。此阶段“人—竿”协同的机制主要表现为:在持竿助跑环节的后程充分利用撑竿的前翻拉力,以保持和发挥人体的助跑速度;在插穴起跳环节,要合理配置起跳点、起跳方向、起跳时间,以及撑竿抵穴时间的时空关系,以减少速度的损失,从而为后续技术环节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世界一流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实证测量结果表明,持竿助跑环节的“追竿式”助跑,在插穴起跳环节的“自由起跳”技术,可以呈现出此阶段“人—竿”协同运动的显著效果。6、能量储存阶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助跑起跳所获得的动能,通过人体的悬垂摆体动作使撑竿产生尽可能大的弯曲,即获得并储存较大的弹性势能。该阶段“人一竿”协同的机制主要表现为:增加人体的摆体幅度和摆体速度,以加大对撑竿的离心效应,从而更好地发挥玻璃钢撑竿“大幅度弯曲”的物理特性。对世界一流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实证测量结果表明,“鞭打式”摆体技术可以增加撑竿的弯竿量,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玻璃钢撑竿的优越性能。7、能量释放阶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撑竿所贮存的弹性势能,使其有效地转化为人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此阶段“人—竿”协同的机制主要表现为:“人”的团身伸展动作在时间、方向、速度方面要与撑竿的反弹积极配合,协调运动,充分利用撑竿的反弹力量,以获得尽可能的腾跃高度。对世界一流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实证测量结果表明:团身和伸展动作由“L”向“I”姿势的转换越充分,越有利于人体的向上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