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对疤痕疙瘩患者心理应激及疤痕疙瘩复发的影响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TTK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索疤痕疙瘩患者在治疗前后心理应激情况的变化。2.探讨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能否有效降低疤痕疙瘩的复发率。3.探索认知行为疗法应用于疤痕疙瘩患者综合治疗后其临床意义,为临床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减少疤痕疙瘩的复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共纳入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在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诊治的疤痕疙瘩患者135名,并由医生根据温哥华疤痕量表对每位患者评分,收集完整其基本资料、询问患者详细情况并让患者填写问卷调查表。问卷包括:患者基本资料、疤痕疙瘩部位、自觉症状、文化程度、治疗预期,并让患者认真填写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随机抽取信封的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试验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护理方案。认知行为疗法护理方案除予以常规护理方案,此外加入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干预时间为开始治疗后每天一次直至随访结束,首次通过面对面,后期通过互联网的微信/QQ/电话进行沟通。6个月后患者返院随访疤痕疙瘩疗效,疗效由医生予以评估,填写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干预效果。采用描述性分析对患者基本资料进行描述分析,采用t检验对SCL-90量表前后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寻找疤痕疙瘩复发相关因素,通过R语言构建疤痕疙瘩患者复发预测模型。【结果】纳入的135名患者中,其中对照组68名,试验组67名。两组之间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三项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在针对疤痕疙瘩评价中,疤痕疙瘩部位、自觉症状、疤痕疙瘩数目以及温哥华评分在两组之间也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对治疗期待以及接受治疗方案中也无明显差异(P>0.05)。SCL-90量表评分提示,疤痕疙瘩患者得分阳性者有37人(27.4%),同时在分量表比较中发现,疤痕疙瘩患者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四个方面相较于全国常模组其评分升高,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P<0.001,P<0.001,P0.05)。治疗结束六个月后两组患者之间进行再评估发现,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显著降低疤痕疙瘩复发率(7.5%VS 23.5%,P=0.016),同时在SCL-90量表评分提示,抑郁评分、恐怖评分和人际关系评分中认知行为疗法组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认知行为疗法组:1.48±0.28,1.27±0.26和1.44±0.30;常规治疗组:1.68±0.45,1.42±0.35和1.74±0.54;P<0.01,P<0.01,P<0.01)。在logistic二元回归单因素分析中,治疗方式中使用放射/冷冻治疗为保护因素,接收常规护理方案(OR=3.817,95%CI 1.309-11.111,P=0.014)、多发疤痕(OR=7.608,95%CI 2.781-20.810,P<0.001)、焦虑评分升高(OR=20.717,95%CI 6.457-50.148,P<0.001)、恐怖评分升高(OR=17.367 95%CI8.218-40.532,P=0.035)、人际关系评分过高(OR=20.582,95%CI 5.160-82.098,P<0.001)和偏执评分过高(OR=7.926,95%CI 1.058-59.382,P=0.044)为疤痕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在多因素分析中,认知行为治疗是保护因素,疤痕疙瘩数目大于1是危险因素(OR=10.097,95%CI 2.004-30.521,P=0.019),焦虑评分过高也是危险因素(OR=13.542,95%CI 2.685-35.541,P=0.005)。基于上述多因素,本课题构建了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疤痕疙瘩,同时该模型的校准C指数等于0.972,其可信区间为(0.946-0.998)。【结论】(1)疤痕疙瘩患者心理应激反应增强。(2)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疤痕疙瘩的复发率。(3)认知行为疗法可以降低疤痕疙瘩患者的心理应激。(4)认知行为疗法、单发疤痕疙瘩、较低焦虑和人际关系评分是疤痕疙瘩患者复发的保护因素。(5)建立的疤痕疙瘩复发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其他文献
目的(1)观察肥胖状态下LRG1表达水平的变化;(2)观察冷刺激对肥胖小鼠脂肪血管新生和LRG1表达水平的影响;(3)明确在诱导3T3-L1细胞成脂过程中LRG1表达水平的变化;(4)探索LRG1对人脂肪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1.第一部分:构建食源性肥胖模型: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于恒温恒湿(30℃)动物饲养箱中,高脂饮食喂养16周。体重增长1.5-2倍则造模成功。2.动物分组及处
目的:中国是胃癌发病大国,多数患者发现胃癌时已为中晚期,常伴有淋巴结或者远处转移,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因此,探明胃癌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KDM1A作为体内重要的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已经被发现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升高,参与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但其在胃癌中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我们前期研究发现KDM1A可以调控胃癌细胞的增殖,但KDM1A在胃癌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将通过免
化学分析检验的工作是为了能够针对化学组成和物质中的含量等因素进行分析和检验。文章通过化学分析来研究检验产品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工作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化学分析检验质量控制结果对后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化学分析检测质量控制的工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着重对改善化学分析和检测质量控制的工作措施方法进行了论述。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病(ALD)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CCN1在ALD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为ALD患者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探讨CCN1通过调控IL-6参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发病的机制,为阐明AIH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方法】1.分析ALD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CCN1在ALD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收集2009年7月至2019年7月之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ALD的患者信息,根
目的调查漳州市芗城区社区中老年人群血清Endocan水平,探讨其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血压、血糖、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于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漳州市芗城区对年龄≥40岁的常驻社区居民进行现况调查,通过横断面调查获得人口学资料、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试验测定血清Endocan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卡
背景与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是一种与睡眠相关的缺氧性疾病,系睡眠时上气道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导致打鼾伴有呼吸暂停和/或低通气,从而引起反复发作低氧/复氧的临床综合征。大量的研究证实,OSAS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导致多系统多脏器损害,尤其在心血管并发症方面。有研究证实,吸烟与OSAS一样,也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死亡的独立
目的:评价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和紫杉醇(或多西紫杉醇)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anFang数据、CNKI、CBM建库至2019年12月25日有关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对比紫杉醇(或多西紫杉醇)治疗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研究。使用Rev Man5.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分别计算新辅助化疗后PCR率及毒副作用发生率的比值比(OR)
目的通过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分泌型蛋白SPOCK1参与CRC发生发展的生物学过程,探明SPOCK1与CRC肿瘤血管的关系。通过血管形成功能实验研究SPOCK1的表达影响CRC肿瘤血管形成过程。下载分析TCGA数据库SPOCK1表达谱数据及利用qRT-PCR方法验证SPOCK1通过血管生成相关信号通路-NOTCH/DLL4通路介导CRC肿瘤血管生成。方法前期利用小干扰RNA(Small i
目的:评估基于常规磁共振(c MRI)、表观扩散系数(ADC)图或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影像组学模型在脑膜瘤分级预测中的应用价值;同时探讨联合c MRI、ADC图、SWI的多模态影像组学模型对脑膜瘤的分级预测效能,以期获得最佳的预测模型,提高对该肿瘤的术前分级预测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9年5月于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9例低级别(I级)和87例高级别(II/III
目的:通过检测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ECRSw NP)患者和非嗜酸粒细胞性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non-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non-ECRSw NP)患者血清中嗜酸粒细胞来源神经毒素(eosino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