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的经历,不同的命运——《德伯家的苔丝》和《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lan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杰出作品之一。这部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苔丝十六岁时被亚雷诱奸,后因失贞被丈夫抛弃,最终因杀死亚雷而被处死的悲剧故事。苔丝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突出的女性形象之一。《我在霞村的时候》是我国著名女作家丁玲于1940年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它是丁玲延安时期作品中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一部倍受争议的作品。故事讲的是一位名叫贞贞的农村女孩被日军轮奸,后被掠走当了随军军妓,染上了性病。但她却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为游击队收集情报。一年多之后,她回到霞村,尽管一些年轻人和当地干部视她为英雄,大部分的村民却嫌弃鄙视她。最后贞贞决定离开霞村奔赴延安开始新的生活。 本文拟运用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中的平行研究法分析这两部作品及两位女主人公,同时阐明这两位女主人公的异同点。 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尽管两位女主人公处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她们却都承受了相似的压迫和歧视。因此不管是在19世纪末的维多利亚时代还是在抗战时期的即将迎来解放的中国,女性都没有摆脱男权文化对她们的压迫,以及男权文化对女性的歪曲和消解,妇女要获得真正的解放,还需要人们彻底消除对女性的传统观念。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理解她们的悲剧根源。而且,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出作品人物深层意义上的差异及中西意识形式的不同。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内蒙古博物院汉译英文本作为研究内容,是一个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研究主题。论文从汉英文本入手,探讨了博物馆文物材料的特点,主要包括中文文本辞藻华丽,英文文本简洁
本文通过对《儒林外史》中四类文化负载词及其英译的比较,发现在目的语读者已了解源语文化背景的情况下译者可以使用语义翻译;而在目的语读者不了解源语文化背景时,译者可以采用
磨山诡道(上)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英语学习策略己成为语言教学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对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也由最开始的探索性调查发展到较系统的、理论性的探讨和实验研究。近年来研究者们
伤害是威胁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已成为儿童青少年的主要死因[1]。我国1990—1995年疾病监测资料表明,伤害死亡占全部死亡的11%[2],估计全国每年约有4000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