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全球大多数国家出现了公共养老金危机,养老金制度部分私有化改革的浪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许多国家建立起包括公共养老金、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金在内的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企业年金成为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支柱。为了反映企业年金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与企业年金相关的会计信息,评价管理当局对年金计划资产有效使用的受托责任和做出相应的经济决策,企业年金会计成为各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起步较早,企业年金运作相对成熟和规范,因此这些国家在企业年金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抢占了先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各发达国家纷纷颁布了规范企业年金会计处理和报告的会计准则,例如,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IAS No.19)“雇员福利”: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7号(SFAS No.87)“雇主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第88号(SFASNo.88)“雇主对设定受益养老金计划的结算、削减和终止福利的会计处理”、第132号(SFAS No.132)“雇主对养老金和其他退休后福利的披露”和第158号(SFAS No.158)“雇主对设定受益养老金和其他退休后计划的会计处理”:英国财务报告准则第17号(FRS No.17)“退休福利”。尽管如此,各国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的分歧和争议,关于企业年金会计问题的研究还在继续探索之中。我国企业年金的起步虽然明显晚于其他国家,但发展较快,目前已进入到高速增长时期。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企业年金会计在我国会计体系中的地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各企业在实践中的会计处理方法并不规范和统一。如何在借鉴国际企业年金会计理论架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年金会计准则、构建企业年金会计体系,从制度上规范企业年金的会计处理,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遵循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思路,从企业年金理论基础的建立到确认、计量和报告有关内容的探讨。同时,借鉴国际经验,立足中国国情,以期为我国企业年金会计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导论”为开篇之论。主要是提出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指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创新之处,并介绍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第二章“企业年金会计的一般分析”。首先阐述了企业年金会计研究的制度背景,然后阐述了企业年金会计的理论基础:企业年金会计的目标、主体和基本要素,最后分析了设定受益企业年金计划的会计核算原理。第三章“企业年金的会计确认”。本章在对会计确认标准、确认基础等基本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确认。重点分析了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确认基础、企业年金净成本的组成、计划资产和负债的确认。第四章“企业年金的会计计量”。本章首先讨论了会计计量目标、计量属性和会计计量的未来发展,在此基础上分别阐述了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计量,并重点分析了用于计量企业年金成本和负债的精算估价方法、负债的计量属性、折现率的选择和计划资产的计量。第五章“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本章在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内涵、披露的有效性等问题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分别描述了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的信息披露,并重点探讨了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最后对通用电气公司2006年年报中的养老金附注披露进行了分析。第六章“企业年金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对美国、英国以及国际企业年金会计准则的产生与发展、会计处理和报告加以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概括、比较和评介。第七章“经济转轨时期的中国企业年金会计准则”。本章阐述了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参照国际惯例并结合中国实际对我国企业年金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提出设想。具体包括企业年金性质的认定、设定受益计划和设定提存计划的区分、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