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记》看司马迁的命运观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oog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体例。司马迁将自己的目光聚焦于历史长河中的芸芸众生,注视着历史人物的荣辱沉浮,思考着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将自己的人生的悲苦熔铸于《史记》这部煌煌大作之中,使《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命运观往往深藏于人的潜意识之中,常常呈现出复杂性,很难探究它的全貌。尽管前人对司马迁命运观的研究早有涉及,但系统研究司马迁命运观的文章还不多,目前的研究还是零星和局部的,缺乏系统性,研究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发掘。司马迁命运观的形成与他所处时代的复杂性密切相关,祖先崇拜意识、儒家命运观、道家命运观等构成了他命运观的丰富内涵。司马迁的命运观是多向度的,既有对底层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又有对自身的命运超越和对国家命运的思索,研究司马迁的命运观需通过理论阐释和《史记》具体篇章分析,来揭示其命运观的精神内核。从《史记》看司马迁的命运观,就是要看他是如何思考人的生存方式、生存价值以及人的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史记》看司马迁的命运观,就是要系统全面地揭示司马迁的命运观念,为此正文分五个部分来加以阐述:第一部分探析命运的形成和多元的命运观念;第二部分着重阐释司马迁命运观的丰富内涵;第三部分分析司马迁面临的命运困境,以及他超越自身命运的非凡勇气和人格力量;第四部分探讨司马迁对弱者命运的关注;第五部分主要是从宏观方面解析司马迁对国家命运的思考。通过系统全面的研究,我们发现司马迁的命运观是时代观念的投射,是对先秦命运观的批判和继承,是知识分子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体现了博大的人文情怀。
其他文献
本文描述国外研究公司治理的方法和内容,然后分析混合产权下公司治理的研究框架,最后给出了该分析框架下的一个实证研究--控股公司的治理机制与公司绩效,得出了两个证实结论:
环保产业作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选取我国31个省(区、市)的环保产业发展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东部、东北、中部、西部4个区域环保产业进行
运用公理化方法诠释中国文化经典,就是试图以一种共同的理性方式,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通过对《论语》、《孟子》的公理化诠释,可以发现隐含在孔孟思想系统中的建构逻辑
197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转折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为农户异质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农业活动的季节性,使得农户为实现最佳资源配置,兼业活动成为可能;农业劳动与非农业
相比传统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在位置相关性、个性化和随时随地访问性等方面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总结国内外移动电子商务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网络问卷收集数据
<正>自从1987年联合国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所发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来,这个观点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在发达国家中,这种理念已经在各
期刊
自20世纪80年代农业产业化经营被提出以来,在近30年里农业产业化迅猛发展,成绩显著,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我国农
"波特假说"论证了环境规制和科技创新的关系,认为环境规制有利于科技的创新且对科技创新的短期效应为负,而长期动态效应为正。运用安徽省的生产数据对环境规制对农业科技创新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问题的不断涌现导致突发事件频频发生。我国的突发事件除了具有突发性、破坏性、急迫性、不确定性等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复杂性与规律性并
《增长的极限》是1972年梅多斯等人向罗马俱乐部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报告认为经济增长受到五个主要因素的制约,存在着一个增长的极限。基于对此书的详细剖析,本文认为,《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