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十枣汤及十枣汤加甘草对大鼠肝功能及肝、胃组织形态学的慢性毒性影响,借以提高十枣汤及“十八反”的用药安全系数,探讨“有毒中药”与“相反药”的配伍机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实验数据,促进中医药理论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方法】 SPF级SD大鼠90只,雌雄各半,完全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十枣汤高剂量组、十枣汤中剂量组、十枣汤低剂量组、十枣汤加甘草高剂量组、十枣汤加甘草中剂量组、十枣汤加甘草低剂量组,正常对照组12只,其余各组每组13只,分笼常规饲养。适应性喂养1周后,各组大鼠采用等体积不等浓度灌胃,按体重给药,每100g大鼠灌胃2ml,十枣汤及十枣汤加甘草高、中、低剂量组灌胃浓度分别为0.28g、0.14g、0.07g生药/(kg?d),正常对照组给予同体积蒸馏水,每周连续灌胃6天,休息1天,共90天。第91天停药,最后1次给药后禁食24小时,各组随机抽取一半大鼠,麻醉后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血液生化指标,肉眼观察肝、胃大体形态,光镜下观察肝、胃组织结构改变,剩余一半动物停药后继续观察2周,重复上述检查。实验过程中每日观察并记录大鼠的外观体征(如毛色、皮肤等)、行为活动、腺体分泌(眼、耳、鼻、生殖器)、排泄物(颜色、性状)、饮食等变化,每2-3天称体重1次,并根据体重变化调整灌胃量。 实验数据采用SPASS20.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体重 实验结果显示,给药前、给药期、恢复期各组大鼠体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肝功能 2.1、酶学指标(ALT、AST) 与对照组相比,给药期各组大鼠 ALT、AST均有升高(P<0.05),以十枣汤加甘草低剂量组升高最明显(P<0.05),说明长期灌服十枣汤及十枣汤加甘草可引起大鼠急性肝细胞损伤,由于细胞膜通透性的增加,细胞内的酶渗漏入血中,导致血清酶活性升高。恢复期各组大鼠 ALT、AST均有一定下降趋势,说明恢复期肝脏损伤有好转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给药期相比,恢复期各组大鼠 ALT、AST均有所降低,说明肝功能有好转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蛋白质代谢功能(TP、ALB) 与对照组相比,十枣汤加甘草低剂量组大鼠TP、ALB降低较为明显(P<0.05),其余各组TP、ALB也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可能由于肝脏受损造成蛋白合成能力降低所致。与给药期相比,恢复期各组大鼠TP、ALB均有所回升,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十枣汤低剂量组回升较明显(P<0.05),说明各组大鼠肝脏损伤均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3、肝脏病理变化 与对照组相比,给药期大鼠肝实质见有不同程度的细胞变性(以细胞水肿为主,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胞浆疏松淡染、红染颗粒)、坏死(表现为细胞核固缩、碎裂、溶解,肝细胞索断裂等),间质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恢复期各组大鼠未见明显肝细胞变性、坏死等损伤性改变,见肝细胞再生现象(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核大深染,可见双核)。 4、胃病理变化 给药期及恢复期各组大鼠胃黏膜表面光滑,无覆盖物,黏膜上皮呈单层柱状,未见上皮脱落、糜烂及溃疡,固有层胃腺排列紧密、规则,腺腔无扩张,胃底腺可见大量深红色壁细胞和蓝紫色主细胞,黏膜以外各层均未见充血、水肿、结缔组织增生等明显异常变化。 【结论】 1、长期服用十枣汤及十枣汤加甘草对大鼠体重无显著性影响。 2、长服用十枣汤及十枣汤加甘草可造成大鼠急性肝细胞损伤,表现为ALT、AST升高;同时影响蛋白的合成能力,表现为TP、ALB降低。 3、长期服用十枣汤及十枣汤加甘草对大鼠肝功能及肝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与剂量有一定关系,即浓度越低毒性变现越明显。 4、十枣汤及十枣汤加甘草对大鼠造成的肝损伤是可逆性的,恢复期即停药两周后肝功能有明显好转趋势,肝组织的损伤程度亦明显减轻。 5、十枣汤及十枣汤加甘草对大鼠胃无明显病理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