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文献法、观察法和思辨法为主要研究方法,从意义的视角观照幼儿园课程实践,讨论了幼儿园课程意义的内涵、层次和基本特性,分析了实践中幼儿园课程意义面临的困境和原因,探讨了幼儿园课程意义的生成机制。在借鉴各哲学派别关于意义问题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幼儿园课程意义是幼儿园课程主体与人、事、物、观念等相互作用所生成的关系,是幼儿园活动本身和活动中诸要素与各类课程主体间的相互指向性。幼儿是幼儿园课程意义的核心主体。幼儿园课程意义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活动材料、内容和活动本身所表达的含义;二是利用活动材料、内容和活动本身来表达意义的教师的原意和意思;三是活动材料、内容和活动本身作为意义的显示物所体现出的相关活动情境;四是活动材料、内容和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对幼儿的影响、作用和价值。同时,幼儿园课程意义具有情境性、生成性、过程性、差异性和丰富性等特性。在幼儿园课程实践中,幼儿园课程意义常常处于困境之中,主要表现在幼儿园课程意义模糊化、幼儿园课程意义在活动过程中断裂、幼儿园课程意义生成不畅。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主要有:幼儿园课程意义生成缺乏教师的专业支持,人们对幼儿园学与教的误读,传统知识观对幼儿园课程实践的束缚,幼儿园课程实践中“人”的缺失。要让幼儿园课程意义走出困境,首先需要探明它的生成机制。从幼儿的角度来看,幼儿以自己生活为生成的源泉,已有经验为生成的基础,在情境脉络中,通过活动生成幼儿园课程意义。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既要在活动方案设计时考虑幼儿在活动中可能获得的经验,给予幼儿建构意义的机会,让幼儿成为活动方案设计的重要参与者;也要创设适宜的活动情境,信任幼儿的能力,尊重幼儿的时间体验和活动节奏,按照适宜性、目的性、丰富性、层次性的原则提供有效的活动材料;还要在幼儿活动时给予恰切的指导,关注幼儿活动的方向,为幼儿布题,给幼儿留出思考、想象、创作的空白,在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活动中进行指导,保障幼儿园课程意义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