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合作思想是毛泽东理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谋求农民解放、探索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理论支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毛泽东的农业合作思想及其实践,对于全面把握毛泽东的思想,理清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并以此为参考和借鉴,对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当今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系统梳理农业合作组织的形成和实践,深入进行对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分析,力图阐明以下几个问题:毛泽东为什么要实行农业合作;农业合作的目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进行农业合作;农业合作的实践产生了什么样的积极影响以及带来了哪些消极的后果;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或后果;这些后果对我们有哪些借鉴意义;为什么农业合作在革命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实践后期出现了偏差;如今我们为什么再次进行合作;新时期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需要我们注意什么,遵循这样的思路,本文展开以下主要内容:一、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的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关于由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论述中,对欧文及欧洲早期合作经济实践作分析和评价,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合作经济思想,对早年的毛泽东有一定的影响。苏联在列宁和斯大林时期的农民合作组织理论与集体化的实践经验,对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农民合作思想与实践的影响更为显著和直接。二、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的形成与实践。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积极开展组织农民的活动,开始思考如何有效地进行农业合作;土地革命时期,他在苏区十分关注和重视农民自发形成的互助组织;抗日战争时期,为解决极端的财政与经济困难,毛泽东积极倡导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民互助合作组织;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在劳动力及主要生产资料不足的困境下,毛泽东支持农民自发形成互助合作组织,面对工业化建设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求与小农生产相当落后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再次倡导进行农业合作。农业合作组织在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变迁过程中,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的思想逐步完善。三、农业合作化的成就、经验、教训。毛泽东关于以农业合作化支持工业化、先合作化再机械化,关于自愿互利、民主办社,教育农民的思想,既凝结着当时条件下探索的艰辛努力,在今天也有很大的价值。农业合作社的建立,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原始资金积累、原材料和市场,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促进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但是,合作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教训,如脱离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变革、平均主义等的做法值得深刻反思。四、新时期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对策。立足于当下“三农”实际,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最直接的启示就是再次合作起来,规模发展,并且也已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认同。合作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出路,当前家庭联产的小农经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走农业合作化道路,从土地走向市场,提高农业竞争力,形成有效率的农业组织体系,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转型,使农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深入分析合作社现存的问题,从农民自身、政府以及国外经验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