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中灯谜具有诗谶化、个性化、拟人化等特点,曹雪芹借用灯谜塑造了人物的形象、刻画人物的性格、揭示人物的命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汉语灯谜和英语诗谜在意象、修辞、韵律和形式等方面存在许多共同点,这是灯谜可译性的基础;但是汉语灯谜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比如谜面文化信息量大,依靠汉字修辞和包含谶语等,只能有选择地保留原语灯谜的特点。本文以许渊冲的“三美”理论的为翻译指导,以冯庆华的灯谜翻译三个原则为评价标准,比较分析四个译本在保留原语灯谜音、形、意方面的得失。通过对四个译本的对比研究,本文发现:第一,再现灯谜“意美(猜解线索、文化和谶语信息)”方面:霍译本多采用意译,通过深化或浅化再现猜解线索,所以底面扣合程度较高;还将原文的隐性对象双关译成显性,以凸显谶语。杨译本以直译或音译加注为主,主要保留文化信息,扣合程度和谶语信息量均略低于霍克斯。乔译本也以直译为主,但存在不少理解偏差,扣合程度和谶语信息量更低。邦译本字对字的翻译造成译文的可理解性并不高,扣合程度和谶语信息量最低。第二,再现灯谜“音美(押韵)”方面:霍克思译文几乎全部押韵,且采用多种押韵形式。杨宪益译文多数押韵,多为交韵。乔利译文押韵的数目较少,且存在头韵。邦索译文几乎不存在押韵的灯谜。第三,再现灯谜“形美(宏观和微观)”方面:宏观是指译文灯谜行数;微观是指译文每行音节数。霍克思译文多数灯谜行数固定,且多首灯谜每行的音节数完全相等。杨宪益译本几乎再现了四句或八句的整体布局,但每行的音节数相差较大。乔利和邦索译文灯谜之间行数变化都较大,只有乔利译文存在每句音节数相等或者相近的情况。在音、形、意方面,汉语灯谜和英语诗谜有许多类似之处,前者的翻译可以参考后者;但是汉语灯谜的许多特点是诗谜所不具备的,还需借助文内和文外注释来补充丢失的文化和谶语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