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引起中风的原因很多,如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血燥生风、瘀血生风等。早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就已有“瘀血导致内风病症”的记载。现代临床在治疗各种中风病症时亦常常使用活血化瘀的方法,且有很多疗效满意的临床报道。据统计,现代临床治疗中风病时,活血化瘀药物使用频率最高。众多专家学者在对血瘀症的现代临床研究中发现,血瘀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各参数出现异常,这种异常表现贯穿于整个病程。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异常亦体现于中风病证的各个阶段。笔者从这一角度出发,力图在血瘀症的微观辨证基础之上,完善淤血生风的理论,建立一种可行的用于预防并控制中风病症,减轻中风后遗症的方法。本项研究从对古今相关文献的整理出发,利用计算机检索并结合手检方式对中风症及瘀血症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的各自特点进行了大量的、系统的文献整理与研究。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找到了它们的内在相关性,从而揭示出中风病“瘀血生风”病机的立论依据,继而又从治疗学、现代药理药效、药物学基础角度进行论证。同时,还总结了“瘀血生风”的病机特点及该理论的古今临床应用;从而强化了“瘀血生风”理论的科学意义,明确了活血化瘀、祛风通络方法对于预防、控制中风,减轻中风后遗症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进行了瘀血与肝失疏泄相关性的探讨:一方面,瘀血停于体内,当“恶血归肝”超过肝本身的去瘀生新即新陈代谢功能的最大限度时,会阻滞气机,产生伤肝的病理变化,从而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另一方面,瘀血伤肝与肝能化瘀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辩证的。继而笔者提出了瘀血伤肝,进而影响肝的正常疏泄功能,继发中风之观点,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一步由“津血同源”论及“痰瘀同因”,揭示了两种可致中风的病理物质基础,并结合现代药理药效研究,提出“痰瘀互患”在中风病证中重要地位。在总结现代临床对“痰症”、“瘀症”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以有形的微观辨证指标,来监控中风病症,并运用活血化瘀祛痰方法治疗中风及减轻中风后遗症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所在。本项研究对同仁堂生产的中成药中既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作用又有代表性的治疗中风的常用中成药方,从方源、组成、主治、方解、所治病症的形成的病因病机、名医方论和本草考证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文献研究。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瘀血生风”理论对临床认识中风病、治疗中风病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