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中西部城镇化相对滞后,县域经济及县域城镇化发展缓慢是其主因,在国家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背景下,县域城镇化特征及规律受到普遍关注。自组织理论是揭示城镇化演化、机制及空间组织的有效工具。首先,本文借助该理论建构城镇化“外部作用一边界作用—内部作用”的动态演化机制模型,据此考察湖北省县域城镇化的演化过程及动力机制。其次,用单一指标排序和复合指标聚类的方法对湖北省县域城镇化做横向比较与分类。最后,选取典型案例,运用数据统计归纳和空间分形分析的方法对每类县域的自组织表现特征、空间结构作深入剖析和探究,在趋势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空间范型。研究发现:(1)建国以来湖北省县域城镇化自组织演化过程经历了“萎缩徘徊—补偿增长—差异演化—深度分化”四个发展阶段,其演变过程逐渐走向开放、竞争、分化、重组。(2)湖北省县域城镇化自组织动力机制整体表现为:外部作用弱,边界作用抑制、内部作用极化。(3)湖北县域城镇化之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宏观地理条件和交通区位的影响,大致可分成三种典型:大城市城郊型县域、平原农业地区县域以及山区欠发达县域。(4)大城市城郊型县域是一种大城市功能外溢下快速增长的城镇化模式,其空间组织呈现出自极化组织结构(U型)特征,并有逐渐向自均衡组织结构(M型)转变的趋势,其空间范型为:综合新城(组群)引领,空间“近-中-远”板块分化,交通双心放射加环路,多元自均衡发展。(5)平原农业地区县域是一种区域交通引领下较快增长的城镇化模式,其空间组织呈现出自极化组织结构(U型)的雏形特征,并逐渐趋于完整、完善,其空间范型为:中心、副中心城市引领、空间“城-乡”板块分化,交通中心放射加主轴带动,一元多层次自极化发展。(6)山区欠发达县域是一种多力均弱作用下缓慢增长的城镇化模式,其空间组织呈现出自分化组织结构(S型)特征,并且有向自极化组织结构(U型)转变的趋势,其空间范型为:中心城区、中心镇引领、空间“中心一沟域”板块分化、交通由中心向沟域枝状、掌状延生,一元自极化发展。通过以上研究,揭示了湖北县域城镇化共性特征和三类典型县域差异,为差异化县域城镇化空间组织及推进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与此同时,对城镇化自组织规律的研究丰富、完善了城镇化演变过程、动力机制和空间组织的理论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