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70%~80%由沙门氏菌引起,鸡肉、猪肉、牛肉等肉制品是沙门氏菌常污染的食品。近年来,多重耐药(耐大于等于2种抗生素)的沙门氏菌在世界和我国不断被发现,已成为全世界的难题。研究沙门氏菌在零售肉中的污染以及耐药状况,耐药机理和耐药传播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分离到的220株沙门氏菌共采自西安及杨凌地区零售肉209份鸡肉、猪肉、牛肉和羊肉样品,其中鸡肉126份,猪肉30份,牛肉24份,羊肉29份,分属于14种不同的血清型,其中汤卜逊沙门氏菌在陕西省很少被报导。零售肉总体污染率达到54.07%,其中鸡肉污染率最高。采用琼脂扩散法检测了220株沙门氏菌对β-内酰胺类(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曲松和头孢西丁)、四环素类(四环素)、氯霉素类(氯霉素)、磺胺类(磺胺甲噁唑)、氨基糖苷类(硫酸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和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共14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结果表明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最高(40%),其次为卡那霉素(36.82%)、四环素(35%)、阿莫西林(25.45%)和氨苄西林(25%),鸡肉中沙门氏菌耐药率最高。多重耐药现象已经相当严重,其中耐3种及以上的占26.36%(58/220),耐10种及以上的占17.27%(38/220),耐13中抗生素的占12.73%(28/220)。多重耐药以血清型Salmonella.Shubra and Salmonella.Indiana最多。以耐药结果为依据,选取63株多重耐药(耐2种及以上)沙门氏菌扩增其1类整合子。结果显示共有10株沙门氏菌含有1类整合子,携带率为(15.87%),共有两种1类整合子,约2kb和约1.2kb。测序结果用Blast在Genebank中对比分析耐药基因盒,表明1.2kb携带的耐药基因有IntI1-bla-PSE1; 2kb携带的耐药基因盒有dhfrXII-orf-aadA2。对相同大小的整合子进行酶切,结果显示相同大小的整合子酶切片段相同。根据耐药结果,选取合适的供体菌和受体菌,采用膜过滤法测定耐药通过接合在沙门氏菌之间的传播情况。结果表明接合频率在10-7~10-5不等,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氯霉素、四环素和磺胺甲噁唑的耐药最容易被转移,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大多没有被转移。有些受体菌接收到供体菌的质粒后,有些最小抑菌浓度也发生了改变。有些供体菌的整合子也进行了转移。选取涵盖不同来源、不同耐药谱的典型菌株提取质粒发现,质粒大小从小于2kb到大于24kb不等,所选41株沙门氏菌中,22株不含质粒,其中6株对所有抗生素敏感的菌株中都不含质粒。35株耐药菌株中,16株不含质粒。耐药谱一样的菌株质粒图谱不一定相同。本研究发现,沙门氏菌在陕西零售肉中的污染和耐药已经相当严重;含有1类整合子的菌株都表现为多重耐药;耐药、质粒和1类整合子很容易通过接合在沙门氏菌之间传播。单独的质粒图谱分型效果不好。这为指导临床用药和控制食源性致病菌的耐药传播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