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观察法、综合分析法搜集大量相关资料和实验数据,通过三维影像分析测试和图像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对甘肃省业余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后场正手击高远球技术的参数进行分析,找出甘肃省业余优秀羽毛球运动员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其原因,使得运动员改正和掌握正确的后场正手击高远球的技术动作,从而预防运动损伤,并在少儿羽毛球培训中使初学者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结论:1.甘肃省业余优秀运动员接触羽毛球运动的时间较晚,平均年龄在20岁,而发达城市平均在8岁左右,因此运动年龄、年限的差异,是导致甘肃省业余羽毛球运动员的专业水平较低的因素之一;2.从克托莱指数可以看出甘肃省业余优秀羽毛球运动员的肌肉密度、围度弱于中国专业羽毛球运动员,因此在竞技对抗能力上不占任何优势;3.甘肃省业余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在准备动作阶段左肘角度最大值为131.25°,最小值为54.04°,右肘最大值为70.24°,最小值为50.60°,与理论值比较(90°)有明显差距,说明运动员的动作一致性不稳定;肩关节角度平均值为66.56°,小于理论值90°,说明其肩关节没有充分打开;4.甘肃省业余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在引拍动作阶段躯干扭转幅度较小,是影响引拍动作阶段的主要原因;从其一分钟V字跳表现出男女下肢爆发力和腰腹力量均较弱,影响到搔背末期的背弓形成;5.甘肃省业余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在挥拍击球阶段上肢各关节依次加速,右侧肩-肘-腕速度由小变大,击球技术符合“鞭打原理”;下肢髋、膝、踝个关节角度变化小,蹬地转髋幅度小,未能完成充分蹬转。6.甘肃省业余优秀羽毛球选手挥拍击球时,球拍最大速度出现在击球后的还原阶段,不利于保证最佳的击球效果。7.甘肃省业余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在准备-引拍-挥拍击球-随前4个动作阶段中随前阶段占用的时间最长;以X轴值进行判断,显示男女运动员球拍与头的位置关系均在左脚外侧,符合羽毛球随挥的基本技术原理。建议:1.甘肃省应重视羽毛球运动员的早期培训,增加基本功的全面练习,保证必要的运动年限,并着重培养孩子对羽毛球运动的兴趣;2.在少儿羽毛球培训时需进行科学选材,注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结构。其次在训练当中加强身体肌肉密度和围度的训练;3.甘肃省业余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在准备击球时应充分打开肩关节,注意肘肩的协调以及拍头所处的位置,保证动作的一致性和隐蔽性;4.减小躯干扭转幅度,从技术动作上纠正改进,保证动作的准确性,同时加强对腰腹力量的训练;5.上肢需根据“鞭打原理”,以肩为轴,依次加速,大臂带动小臂,形成快速抖腕发力;下肢需增强踝关节的蹬转,屈膝顶髋,加大运动幅度,进而将下肢蹬转力量向上传递,从而增加挥拍的速度;6.建议加强徒手挥拍动作的练习,强化对击球点和发力点位置的认识和掌握。7.在训练当中应注意后场正手击高远球技术的连贯性和完成质量,缩短随前阶段的时间,增强还原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