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移植已成为治疗各种终末期肝脏疾病有效措施之一。肝移植术中移植肝恢复血流后常可发生一系列血流动力学变化,包括体循环血压降低、心动过缓、心输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SVR)降低等,称之为缺血再灌注综合征(ischemia reperfusion syndrome, IRS),严重的缺血再灌注综合征不但引起移植肝功能受损,甚至导致肝移植失败。因此,如何防治肝脏缺血再灌注综合征是目前临床肝移植麻醉的研究热点。亚甲蓝(methylene blue, MB)作为治疗高铁血红蛋白(MHb)血症和诊断用染色剂,已被临床广泛应用。近来研究发现其具有稳定血流动力学和抗氧化的特性,并应用于临床治疗感染性休克和肝衰竭导致的低血压状态。因此,本课题拟通过建立新西兰兔肝脏缺血再灌注的模型,研究亚甲蓝是否具有防治肝缺血再灌注综合征的作用,并通过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以及血浆、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等,探讨亚甲蓝的部分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亚甲蓝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亚甲蓝对兔肝脏缺血再灌注综合征的防治作用目的:探讨亚甲蓝是否具有防治肝脏缺血再灌注综合征的作用。方法: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均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仅行单纯手术操作但不阻闭肝血管;肝缺血再灌注对照组(I/R组),即阻闭肝血管40min后进行再灌注;肝缺血再灌注亚甲蓝组(MB组),在肝血管再灌注前20min给予亚甲蓝处理。前二组分别在肝血管再灌注前20min内静脉泵入生理盐水5ml,MB组则以5mg/kg亚甲蓝(生理盐水稀释至5ml)代替。经股动脉置管接压力传感器,连续测定平均动脉压和脉率,并用于采集血样。观察三组动物缺血前(T1)、缺血后20min(T2)、40min(T3)、再灌注1min(T4)、5min(T5)、30min(T6)、60min(T7)各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变化。按照设定时间点各组从股动脉抽2ml血,低温离心分离,血液样品-20℃冰箱保存,待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值。再灌注60min时取肝左叶组织作HE染色,光镜下观察其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1.血流动力变化:I/R组与sham组比较,T4~T7各时间点MAP显著下降(p<0.01);HR于T7时显著减慢(p<0.05),而MB组各时间点MAP及HR维持较稳定状态,与sham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B组与I/R组比较,T4~T7各时间点MAP明显升高(p<0.05)。2.血浆ALT、AST值:肝脏再灌注30min和60min时,I/R组和MB组血浆ALT、AST均显著高于sham组(P<0.01),但MB组升高不如I/R组明显(P<0.05)。3.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光镜下观察到,假手术组呈现正常肝脏组织结构。I/R组中肝血窦明显充血、扩张,出现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中央静脉周围普遍出现肝细胞变性、少量细胞坏死。MB组肝血窦充血、炎性细胞浸润和肝细胞变性明显较I/R组减轻。第二部分:亚甲蓝防治肝脏缺血再灌注综合征的机制研究目的:探讨亚甲蓝防治肝脏缺血再灌注综合征的可能机制。方法:清洁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均分为3组,(n=10),模型制备与分组同第一部分。按照设定时间点各组从股动脉抽2-3ml血,低温离心分离,血液样品分装2份,一份待测血浆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值,一份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各组分别于再灌注后60 min时取左外叶肝组织少许,冰浴中制成匀浆,测定组织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1.血浆SOD、MDA值:I/R组与sham组比较,再灌注5min至60min时,血浆MDA含量显著增高(P<0.05), 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MB组与sham组比较,再灌注后各时间点血浆MDA含量和SOD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MB组与I/R组比较,再灌注后各时间点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2.组织SOD、MDA值:I/R组与sham组比较,再灌注60min时, 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MB组与sham组比较,再灌注60min时MDA和SO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B与I/R组比较,再灌注60min时,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SOD活性显著增高(P<0.05)。3.血清TNF-a、IL-6值:肝脏再灌注5min至60min时,I/R组和MB组血清TNF-a、IL-6水平均显著高于sham组(P<0.01),但MB组升高不如I/R组明显(P<0.05)结论:1.亚甲蓝可维持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防治肝缺血再灌注综合征的作用。2.亚甲蓝防治肝脏缺血再灌注综合征的机制可能与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活性、抑制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的过量生成、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以及下调TNF-α、IL-6等炎症介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