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苌家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苌家拳作为杂技和竞技类项目,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苌家拳作为中华武术史上绚丽独特的一枝独秀,有着丰富的技击理论和实用价值,而且文化内涵丰富,并与“少林”、“太极”齐名。随着时代的变革,苌家拳在现今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在河南省只有少数几个城市传播苌家拳,且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群众基础非常薄弱,苌家拳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苌家拳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道路的探索已经刻不容缓。  在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前提下,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以河南省苌家拳的传承与发展为研究对象,对苌家拳的传承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限制苌家拳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对苌家拳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对苌家拳的传承现状进行分析发现:  一、苌家拳现今传承的内容以技击理论、武德和拳械套路为主,现今苌家拳传人练习的套路多是青龙出海,大小罗汉拳,十面埋伏引战拳,二十四势,二十四势棒,三十六势枪等正宗的苌乃周先生创立的苌家拳内容,一部分苌家拳传人练习的是民国时候整理加入苌家拳的内容,如大罗汉拳、小罗汉拳、白虎拳、炮拳等。  二、苌家拳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传承方式:血缘传承、师徒传承、地缘传承。  三、现今社会影响下的传承方式:政府传承、学校体育传承、民间设团组织、传承人的传承。  影响苌家拳发展的因素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类,苌家拳技术本身的繁多难练和教学教育理论不足;传者的传承思想保守、没有抓住第一次武术挖掘的时机发展苌家拳、对苌家拳的宣传力度不够;受众价值观念的转变组成影响苌家拳发展的内部因素。政府政策制度对苌家拳发展的推动作用很大,资金不足是影响苌家拳发展的重要的外部因素。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角度和产业化发展的高度制定苌家拳产业的发展路径如下:  一、从加强苌家拳科学理论体系的创新,表现形式的创新,丰富苌家拳传承内容以及打破苌家拳一直以来不愿在人前卖弄拳术的思想这三个方面进行苌家拳改革创新。  二、加强苌家拳的知识与技能的宣传和教育,吸引大众进行苌家拳的学习,扩大苌家拳的群众范围,加强对苌家拳传人的保护,引进、培训苌家拳优秀人才,形成苌家拳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三、提高苌家拳产业化观念,进行苌家拳自身原创力的开发,发展苌家拳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创编出适合这些产业发展的套路、规则,制定出苌家拳段位制度;大力推进苌家拳武术旅游业的发展,以保护苌家拳文化为基础,建立一个带有武术氛围的文明景区。  四、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加强苌家拳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利用现代传媒,将苌家拳无形的文化,转变为有形的文化,使苌家拳的发展更为方便快捷,范围更广,推出苌家拳功夫代言人,通过功夫代言人进行苌家拳的宣传,提高苌家拳的知名度。
其他文献
本文以中国女排接扣球及其进攻战术系统运用效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第31届奥运会中国女排与比赛对手在非技术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有限的社会体育资源之间矛盾的日益突出,学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社会体育工作的热点问题,基于此背景下,本研究从高校体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水中健身操项目运动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健美操、啦啦操、花样游泳等同项群运动项目的创编依据、原则、要素与方法等
国家历来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受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校企合作不但是国家政策所倡导的办学模式,也是中职教育现阶段提升教育质量的重
期刊
中共中央、国务院最新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教育要“以德为先、全面发展”。国家近几年颁布的相关文件也多次强调,职业院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立德树人。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把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看作教育重点,职业伦理教育的关注度相对较低,这不仅影响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阻碍了学生个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另外,我国学前教育行业目前正处于“增数量、扩规模、提质量、上水平”
学位
利用ANSYS程序的三维实体单元和子模型技术 ,对某立交桥V形支撑局部结构模型进行了应力分析 ,绘出了各部位等应力迹线 ,并揭示了常规内力分析中所不能发现的一些问题 ,本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