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金属掺杂Zno/ZnAl2O4复合薄膜的光致发光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sonp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氧化锌作为一种多功能直接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之一,特别是近年掺杂氧化锌由于其独特的光学、电学性能及在光电器件中的潜在应用而备受关注。针对目前氧化锌在发光和光催化性能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在发光方面多为紫外发射和较弱的蓝光发射,发射谱带单一;在光催化方面光利用率低,多为紫外光催化,因此本文采用层状前体涂敷焙烧法制备得到过渡金属Ni、Co掺杂的ZnO/ZnAl2O4复合薄膜,以改进氧化锌材料在发光及光催化上的不足。采用XRD、SEM-EDS、HTEM、Raman、TPR、XPS、UV-vis和PL等多种表征手段对复合薄膜材料的组成、结构,光致发光性能和可见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焙烧温度和Ni2+、Co2+掺杂量对ZnO/ZnAl2O4复合薄膜的光致发光(PL)和可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稳定的NiZnAl-CO3-LDHs浆液,采用涂敷技术在氧化铝基片上沉积NiZnAl-CO3-LDHs涂层前体,经900℃焙烧得到Ni2+掺杂ZnO/ZnAl2O4复合薄膜。UV-vis光谱表征结果表明,Ni2+掺杂含量低于4.3 mol%时Ni2+全部进入复合基质晶格中,且同时存在四面体场与八面体场两种配位形式,Ni2+的掺入使复合基质的吸收带边红移。PL测试结果证明,Ni含量达到4.3 mol%时,Ni2+掺杂的ZnO/ZnAl2O4复合薄膜的发射光谱呈现多峰发射,不仅增强了氧化锌近带边发射,以及红光发射,而且因为d电子引入,增加了中心波长在591 nm和618 nm的黄色和橙色发射光谱带。    2、以CoZnAl-CO3-LDHs为前驱体,经600~800℃焙烧得到Co2+掺杂ZnO/ZnAl2O4复合材料。通过调控投料比和焙烧温度,考察其构造和形貌对其光催化性能的影响;而且考察了材料构成形态,如粉末、薄膜,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可见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实验表明,Co/Zn比为0.05:3,600℃煅烧得到的Co2+掺杂ZnO/ZnAl2O4粉体材料的可见光催化活性最高,达到86.4%,与其对应的薄膜材料可见光催化降解率达到71.7%  
其他文献
第一章中,我们综述了电化学发光及其近几年在免疫分析检测中的应用。首先,我们简单介绍了电化学发光的定义及其发展史;在应用方面,我们按电化学发光信号与被测物浓度之间的关
本文采用简单固相法在800℃下合成了 Li2-xNa2+xTi6O14、Li2-xMgxNa2Ti6O14和 Li2-xAlxNa2Ti6O14(0.0≤x≤0.2)系列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对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形貌特征
石墨烯因其杰出的电子、电化学以及耐热的优越性能和实际应用价值而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石墨烯的独特性质,如高比表面积、高电子移动速率和杰出的生物相容性,导致它能应用于复合材料、电子、新能源和医学等领域。本文中我们合成了石墨烯及三维石墨烯(3D-GR)以及金属@半导体核壳纳米材料。利用石墨烯的独特性质,结合金属@半导体核壳纳米材料的高催化性能、高生物结合性能,构建了基于石墨烯-金属@半导体核壳纳米材料修饰
海洋贻贝粘附蛋白(marine mussel adhesive proteins,MAPs)具有极强的粘附性、韧性和防水性,这使得贻贝粘附蛋白不仅在海水设备的防水、抗菌和密封等水下作业方面有着较广泛
一维纳米材料具有维数低、长径比大和物理性能优越于普通固体材料的特点,并具有其它一些零维和二维纳米材料不具有的新特性和新效应,包括光开关效应、场发射效应、热电效应等。
本论文针对应用于直接碳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CeO_n-MnO_x/ZrO_2高温煤气脱硫剂进行了合成、表征以及性能测试。分别利用沉淀法结合溶胶-凝胶法和相转化法-浸渍法制备了CeO_n-MnO_x/ZrO_2脱硫剂,通过XRD、SEM、BET等手段对该脱硫剂进行物理性能表征,并在固定床反应器上对实验制备的脱硫剂进行了综合评价,实验结果如下。针对一系列不同量CeO_n掺杂的CeO_n-MnO_x脱硫
大部分传统的合成水凝胶力学强度较弱且韧性不足,使其应用受到限制,目前主要应用在对力学性能要求不高的领域。然而,对于生物体内的类水凝胶组织(如肌肉组织),即使在较大强度下拉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