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250机械加工面形变层对其微压缩行为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yali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精密机床的不断发展,对机床的刚度要求更高。机床结合面的接触刚度对整机的平稳性起决定性作用,而接触刚度与机械加工面的机加工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这是因为结合面的接触面实质上发生弹性加塑性变形,不同的加工方法对形变层微观组织及性能的影响不同,从而影响了接触面特性。基于此,本文选用机床常用材料HT250,采用刮削、铣削和磨削三种加工方法对HT250进行加工。采用OM、SEM、XRD及NHT研究不同机械加工面的微观组织、物相、显微硬度以及塑性变形功,通过微压缩实验和摩擦磨损实验,研究不同机械加工面形变层对HT250接触刚度及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的机加工过程,切削力的影响不同。经过加工后HT250表面层石墨均发生断裂,且破碎的程度不同。基体中石墨长度集中在0.5mm左右,刮削面、铣削面和磨削面的石墨长度分别集中于0.24mm、0.13mm、0.18mm,相应减小了52%、74%和64%;刮削面、铣削面和磨削面中粗片珠光体比例减少,所占比例分别为37%、15%和35%,其平均片间距分别为2.38μm、2.1μm和2.4μm。其中刮削面粗片珠光体比例变化不大,但中片、细片珠光体平均片间距减小了。不同的机加工过程中切削热的影响也不同,其中磨削过程中由于磨削热的影响,HT250表面产生了少量的残余奥氏体。   刮削面、铣削面和磨削面的显微硬度分别为378HV、430HV和426HV,硬化程度分别为71.8%、95.7%和93%。刮削面、铣削面和磨削面的塑性变形功分别为4582×10-3nJ、4015×10-3nJ和4410×10-3nJ,分别比基体的5504×10-3nJ降低了16.7%、27.1%和19.8%。磨削面与铣削面的显微硬度相近,但其塑性变形功与铣削面相差了7.3%,这是因为磨削表面中形成了低强度的奥氏体,位错容易发生增殖和滑移,更易吸收外界做所功。   在微压缩实验中,HT250不同机械加工面的接触刚度不同。刮削面、铣削面和磨削面的接触刚度分别为1.658×106N·μm-1·mm-2、2.483×106N·μm-1·mm-2和1.841×106N·μm-1·mm-2。接触刚度与机械加工面的显微硬度和塑性变形功有关,机械加工面的显微硬度越高、接触刚度越大,塑性变形功越小、接触刚度越大。   不同机械加工面的摩擦磨损性能不同。载荷为2N时,三种摩擦面的摩擦系数的变化规律初期不同,当三种机械加工面在滑动450米以后,摩擦曲线基本重合,摩擦系数均为0.7左右,形变层的影响消失。载荷为1N时,三种机械加工面在滑动距离为600米内,刮削面摩擦系数为0.41,铣削面为0.32,磨削面仅为0.27。摩擦系数的大小和形变层的硬度及石墨片的状态有关:机械加工面的显微硬度越高、摩擦系数越小,石墨越细小、分布越均匀,摩擦系数越小;三种机械加工面的磨损相对失重率分别为0.31%、0.24%和0.20%,且数值的大小仍然和形变层的硬度及石墨片的状态有关。机械加工面中金属基体的显微硬度越低,石墨片越大、应力集中越严重,其磨损失重率越大。
其他文献
本课题通过对感应熔炼Zn-Al-Mg合金熔炼行为和Zn-Al-Mg合金腐蚀机制的研究,在模拟海水腐蚀实验和电化学实验的基础上,研究Zn-Al-Mg合金的腐蚀过程和阴极保护作用,揭示Zn-Al-M
生物物证技术在刑事侦查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DNA鉴定被称为新的破案法宝之一.但在现场实验教学中往往存在空间、时间有限等问题的限制,特别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现场DNA实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目的 基于外周血、月经血中特异的mRNA分子标记,建立一种能有效鉴别外周血与月经血的六重mRNA荧光复合检测体系.方法 通过文献及数据调研,筛选出在外周血和月经血中特异性表
  本文在有机溶液中以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制备氧化铁纳米薄膜,在无机溶液中以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制备氧化铁纳米粉体。并对制备样品进行了吸附,光催化,磁性等性能测试实验。
目的 探讨溺死尸体组织器官与溺液中硅藻的种类的一致性.方法 采用微波消解-扫描电镜联用法检测34具已知溺死地点尸体的肝、肾、肺以及溺液中的硅藻,并对各样本检出的硅藻种
少量饮酒同时使用含双硫仑的药物容易引发双硫仑样反应.近年来国内外多有文献报道这种不良反应,有些病人甚至因此死亡.双硫仑样反应致死缺乏特征性的病理学改变,是法医学实践
植被和土壤碳储量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