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是一个人口密度大、但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确立了“贸易立国”,通过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即主要依靠出口工业产品的顺差,弥补进口资源类产品的逆差,并长期保持较大的贸易顺差,以此来推动经济的不断增长。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的贸易收支基本处于顺差状态,并成为日本经常收支盈余的主要来源。但从2011年起,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日本出现了过去31年来未曾有过的贸易逆差,而就在此前一年,日本还保持着巨额的贸易盈余。开始大多数人将原因归结为3.11东日本大地震的影响,但如今四年过去了,日本的贸易收支并未恢复顺差,反而呈现逆差继续扩大的趋势。最终导致经常收支也由盈余转为赤字。 导致贸易收支逆差的持续扩大的因素很多,既可能是短期因素,也可能是长期因素。短期因素如某种突发性因素引发的出口减少或进口增加,长期因素如产品竞争力下降导致的出口减少等。因此,研究日本贸易逆差的现状,全面分析贸易逆差产生的原因,对了解日本贸易以及经济发展的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对引发日本贸易逆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即首先借助各种数据对日本贸易收支的现状做出客观描述,并通过数量和价格因素分解、进口渗透率等指标测算方法,对短期进出口数量及价格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对日本长期以来的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分析,逐层探究贸易逆差产生的内在原因。 行文构成上,本文共分为序论、正文及结语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序论,主要概述该选题的研究背景,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对研究思路进行整体概述,并对日本贸易收支相关的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评价,在此基础上阐述本选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部分为正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对战后日本贸易收支的整体情况进行宏观概述。首先将战后的进出口和贸易收支变化分为三个阶段来讨论,并着重对2011-2014年贸易逆差及主要商品的进出口状况进行分析。 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对造成日本贸易收支逆差的原因进行分析,是全文的核心所在。 第二章从东日本大地震、能源价格上涨和日元汇率变动这三方面入手,对于影响日本贸易收支逆差的短期因素进行分析。首先从供应链中断导致的国内供给不足和核电站关闭导致的能源需求增大这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对比地震前后电力供给、汽车出口数量及能源进口数量的变化,综合分析东日本大地震对进出口的影响情况,同时借助统计数据量化东日本大地震对贸易收支逆差的影响程度。其次,通过对影响贸易收支的因素进行分解,指出短期内影响日本贸易逆差的具体因素,即进口价格上涨、进口数量的增加和出口数量的减少,在结合对主要商品贸易指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国际能源进口价格上涨的影响。最后,通过日元汇率波动和进出口价格变动的对比,并结合日元贬值的“J曲线效应”,探讨日元汇率变动对加剧日本贸易逆差扩大的暂时性作用。 第三章从日本进出口商品结构和直接对外投资与产业结构的长期演变入手,分析影响日本贸易收支逆差的深层次原因。在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分析中,进口方面,首先通过计算不同商品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整体把握进口商品结构。并采用工矿业产品的进口渗透率,对不同类别商品的进口依赖程度进行比较,进一步揭示影响进口商品结构变化的深层原因;出口方面,同样通过不同商品占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整体把握出口的商品结构。然后选择汽车、通用机械、电气设备、精密仪器、钢铁等五类代表性商品的贸易特化系数与相关国家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日本制造业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在对直接对外投资和产业结构演变的分析中,首先对日本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以及由此引发的“产业空洞化”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产业结构演变对日本贸易收支的长期影响的问题。 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主要是总结全文观点,就目前的日本贸易逆差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指出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笔者认为造成2011年以来日本贸易收支逆差的原因包括短期和长期两大因素。其中,东日本大地震、进出口数量与价格以及汇率波动等短期原因直接导致了2011年日本贸易收支从顺差转为逆差,但其影响十分短暂而且有限。而进口商品的依赖度与出口商品的竞争力等进出口商品结构、产业结构方面的长期原因对日本贸易收支逆差的影响却是长久的,并有进一步加大贸易逆差的可能性。 本文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对2011年以来日本贸易逆差的原因进行了逐层分析。但限于笔者水平,论文仍有不足之处。例如:本文未能对世界经济形势等外部因素加以全面考虑和测算。有待今后进行更全面深入的研究。